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因地制宜”,既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也是基于对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的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多个层面,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又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打法也不尽相同。在推动过程中,不能无视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自身实际情况,而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寻找并开拓一条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新”迈进。新质生产力并非单纯指新发明和新技术,其新颖性的本质在于利用地方的创新能力和资源优势,通过科技的创新来驱动产业的创新,将科学研究和发明成果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应用中,持续生成新的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创新实力,全方位增强产业的原创性创新能力,并巩固自主技术体系的“技术基础”。核电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目前,某县有31个重点能源项目,总投资约2027亿元,已逐步构建起涵盖核电、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天然气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应准确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走向,科学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围绕在核、风、水、火、光能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完善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科学布局新能源产业项目集群,形成合理的新能源产业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质”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置于对立面,亦非单一追求新兴领域的扩张而忽略甚至摒弃传统领域,而是在巩固现有基础的同时促进传统行业的革新与提升。以我们惠东为例,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制鞋产业对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通过创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部分。1987年8月,杭州武林广场前,5000多双温州劣质皮鞋被付之一炬。彼时的“温州鞋”被打上“劣质鞋”的标签。如今,在温州鞋业集聚度最高的鹿城,集聚着制鞋相关企业2000余家,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13.6亿元,年产量已超过10亿双,年产值230亿元;鞋艺小镇、鞋业设计师(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相继落户,助推企业向智造转型。温州鞋业的行业升级是材料和零部件的标准化、数字化,然后带来研发的数字化,进而实现生产的智能化。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必须借助前沿科技、高效能源和环保理念来突破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发展路径,以实现行业的深层次改造和升级,进而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加速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利用数字技术的力量来弥补传统行业的不足,并通过这种整合激发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引导产业结构向更高端、优质和环保的方向发展,从而孕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助力传统行业达到新的发展高度,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人”发力。高素质公职队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实现干部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深度融合。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深刻、国内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今天,公职队伍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公务员“存量不多”“来源不广”“人岗不适”“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化公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优势、增强人才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番禺区坚持把公务员考录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源头工程,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所急、专业化队伍建设所需,研究制定全区公务员招录计划,精准科学设置招录岗位。针对“招不了”的问题,番禺区坚持“一盘棋”思想,建立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实行单列管理、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管理,靶向用于满编或编制紧张的重点单位招录人才,着力解决年龄梯队老化和专业配比不高问题。2022年以来,番禺区共招录产业经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绿美番禺、民生基础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公务员80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公职人才管理机制,持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作者系钟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