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
李宝嘉(1867~1906),祖籍江苏,三岁丧父,随伯父在山东度过少年 后返回常州。
李宝嘉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刻,多才多艺,早年曾考取第一名秀才,后来科举连连受挫。
清光绪22年(1896年),李宝嘉到上海受聘为外商所办的《指南报》主编。
1903年清光绪29年,受商务印书馆所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1906年死于痨病。
李宝嘉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等,为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
2.小说内容梗概:
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绰号“荷包”,其三弟绰号“三荷包”。荷包生平只爱钱,是个无底的钱包,有多少装多少。
两个荷包,因为分赃不均,兜出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
三荷包带着卖官所得的万两银子到处行贿,最终买得山东胶州知州之职。
到任后,千方百计巴结山东巡抚,外国人劝山东巡抚做生意,候补通判陶子尧便趁机大讲“整顿商务”,因此得到巡抚赏识,被派往上海购买机器。
陶到上海后,被骗子为魏翩仞、买办仇五科、妓女新嫂嫂三番五次捉弄,狼狈不堪,幸亏得到山东周因从中帮忙,才算了解。
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
因与浙江巡抚刘中丞旧交,受委托帮办文案,兼办洋务,与另一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
浙东严州一带土匪作乱,地方告急。
上司便委派胡统领带着周因等人前往剿捕。
官兵上下极端腐败,不战土匪,却骚扰民众,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上至中丞,下至幕僚,个个立功受赏。
御史参劾刘中丞,两名钦差来浙江巡查,副钦差傅理堂不办公事却打着廉明的旗号,暗地里卖官敛财。
浙江粮道贾筱芝通过巡抚的心腹汤升,用六千两银子买得一个密保,升任河南按察使。
他的长子贾润孙便趁黄河决口之机,谋得河工总办之职,赚足了钱,带着10万两银子进京谋职,先后结识了钱席掌柜黄胖姑、宗室博四爷、书铺掌柜黑白果、开古董铺的刘厚守、试用知府时彼仁,通过太监黑大叔、内阁大学士华中堂等权贵谋求放缺。
后因户部额外主事工博高、军机徐中堂从中作梗,才未能办成。
当时的官场吏治腐败,官员贪赃枉法,生活腐化。
湖广总督是一位旗人,名叫湍多欢,内宠极多。原有十个姨太太,人称制台衙门十美图”。
有个属员又特地在上海买了两个绝色女子送他,湖北人改称为“十二金钗”。
得宠的九姨太与十二姨太先后插手卖官捞钱,在场面上经常惹乱子的唐二乱子,就是通过湍制台的十二姨太,一夜之间变成了新委银元局总办。就连湍制台的干女儿宝小姐也放手卖官。
湍制台奉旨进京,署理直隶总督。
湖北巡抚贾世文升署湖广制台。此人自称生平有两招绝技: 一是画梅花,一是写字,其实什么也不会。他平时号令无常,起居无节,先后前来拜见他的人互相牵扯 ,搅起官场许多污泥浊水。
北京派署理户部尚书是瞳子良来湖北清查财政,童钦差生平最讨厌洋货,无论什么东西,吃的、用的,凡带一个“洋”字,他决计不肯接受,浑身上下不穿一点洋布。
其实,他这样非常虚伪可笑,听人说鸦片是洋烟,便摔掉烟灯,烟枪。
家人拿来烟膏,说是云南土产,结果一顿比平时多吃了三钱。做官要钱,专要银子,不要洋钱、钟表、灯火、香水、银圆,凡与洋人有关,一概不用。
自言“守了几十年,万万不肯失节”。银子却不能不要,出京之后,一路上捞到近100万辆。
江南制台文明虽是在旗,却酷慕维新,平时对下级极端傲慢,在洋人面前却卑躬屈膝,谄媚迎合。治下的各级官员,一概如此。
六合县知县梅仁,更是望风凤承旨,处处巴结洋人,蒙文制台格外垂青。
枪炮制造厂总办傅博万,人称傅二棒槌,因为随同温钦差出过洋,归国后到处招摇宣传,大得文制台赏识。
当时的吏治已经坏得不可收拾,一旦涉及洋人,更显得腐败不堪。
湖南巡抚、山东巡抚,以至中堂、阁学,上上下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