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图书搜索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出世界图书的数量:1亿2千9百多万册。而这只是2014年的结果,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个数字又恐怕要翻倍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向书本学习是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只是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数据,相信不少的人会望洋兴叹,会顾虑重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书读完?
这种顾虑和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在书籍的选择方面,我们可以使用二八原则,只挑选20%的精华书籍阅读即可,这样只要我们用对了30%的时间,就能实现30倍的效率的提升。
书籍作为精神财富的物质体现,跟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一样,关键精华部分只占20%,辅助补充说明内容却占了80%。那些没有根基的、特立独行的书,99%都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会选书,100本书中,只有一本对我们打造知识体系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会选书,别人要通过阅读100本书才能打造知识体系,我们只需要20本便能搞定。
挑选书籍的二八原则的秘密就藏在“知识树原理”中。知识树原理是遵循以作者为主进行划分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只要我们我们用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就可以提升30倍的读书效率。
下面我们就来深度解析一下提升读书效率的30倍组成。
第1个10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就可以让自己的读书效率提升10倍。
书都是人写出来的,作者的核心观念会在他的不同书籍中体现和传播。抽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的情况,可以让我们判断是不是应该读这个作者的作品,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容易读懂。
第2个10倍。可以借鉴他人的意见。
当我们选择了好的作者之后,大多数值得阅读的好书,都可以在豆瓣和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找到他人阅读建议。这相比漫无目的、从头读到尾地寻找核心论点,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第3个10倍。因为理解了作者的核心论点,就可以直奔主题。
有了前两步的准备,在阅读的过程中,只看全书目录,我们就能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和写作思路,便可以直奔重点章节,粗略地带过其他章节就好。比起从头读到尾,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这三个10倍,合起来就是30倍,而我们只需要留出30%的时间来选书,只用30%的时间、提升30倍效率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看来,在书籍的选择方面,对于作者的了解和认同至关重要。这里可以用“五位一体”来对作者进行分析判断。
“五位一体”即:1,作者的师承关系或者他的个人背景、2,作者的队友和弟子、3,作者的对手、4,作者的核心论点、5,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五位一体”可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作者的知识树ID部分;第二个部分是作者的知识点延伸。
作者知识树ID部分。这部分包括三个要素:作者的师承关系或者他的个人背景、作者的队友和弟子、作者的对手。
作者知识点的延伸。包含两个内容:作者的核心论点,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五位一体法”的第一个大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锁定一个知识树节点的ID,我们大体上能知道,这个作家、思想家他在一个领域或者“知识共同体”里面的位置。我们掌握了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基本上就可以对他的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话,我们读完了一个作者的关键著作,就可以以点带面地读完他的大部分书籍。
查找一个知识树节点的“五位一体”信息,还有一个更大的用处:我们可以用其中任何一点的信息来“猜”出其他四个点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互相关联的,可以极大降低我们理解一个作者的难度,甚至可以通过这一个节点的信息,全盘地了解一个“学术共同体”,甚至一个领域的大部分核心信息。
运用二八法则的原理,结合知识树“五位一体法”的应用,那些有助于帮助我们搭建一个知识架构的书籍,便被我们收入囊中。我们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用最短的时间,提升认知,丰富自我。随着时间效能的提升,我们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