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我懂事的那个年代,在大城市见到外国人都比较稀奇,别说小城市了,几乎见不到外国人。好在那个时候电视进入家庭了,看到电视里那些和老外流利交流的中国人,我就觉得能用另外一种语言和外国人说话该是多风光的事。我的英语学习没有家传,家里也没有人能辅导我的英语学习,所以靠着一个个英语老师的指引和自己的钻研,我一步步学习英语,最后成为一名英语老师。虽然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与今天流行的教学理念并不是那么搭调,但是作为一种回顾和反思,未必对今天的英语教学没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英语启蒙老师——她让我最受益的就是自然拼读法
我的第一位英语老师蒋有月先生算是半路出家。那时小学刚试行开设英语课,她大概是那时候进修了一段时间的英语来教我们的。在教我们以前,她已经教了好几届学生的英语,在我们学校名声比较响,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她赞叹有加,原因就是她似乎带领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了最大的收益。我对这个老师很好奇,加上之前对英语的神秘感,就暗下决心要跟蒋老师学好英语。事实上,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一直影响我的英语学习乃至教学。
记得刚上英语课的时候,蒋老师将5个元音字母的10个基本发音(字母音和在闭音节中的音)跟我们仔细讲解,还用对应的单词带我们练习。那时候我们学过拼音以后,就觉得辅音字母的发音并不难,大多和拼音一样。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通过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在一起组合的发音,根深蒂固了一个观念:英语单词是拼出来的,只要会读,就能拼出来。这个观念让我直到现在记单词都总是先要读准了音,根据音来拼出一个个字母,也从没有感觉记单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之后逐步给我们讲字母组合的发音,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发音。她特别善于总结规律,比如oo组合在哪些字母前面发短音,在哪些字母前面发长音。这些理念也都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让我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勤于分析思考,尽量能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到了上大学以后,我才知道这其实就是当今最流行的自然拼读法,是母语为英语的儿童学习拼读单词的方法。在那个国际音标盛行的年代,能用自然拼读法对我们进行启蒙,真是难能可贵,更为我今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这样的早期学习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跟学生强调英语和汉语一个重大的不同点是英语是拼音文字,是通过读音拼写出文字的。
多年以后,自己学习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当了老师,就更加体会到蒋老师对语音的重视,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有多重要,对于今后的学习会有多大的意义。虽然自己是半路出家,通过短期进修学习英语,蒋老师的发音绝对是标准。我想这和她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有关。她要求我们每天要跟着磁带仿读(跟读)10-15遍,还要背诵课文。那个时候还没有复读机,我就用暂停键一句一句跟着磁带读,然后再去背诵。这些都让我打牢了语音的底子。小学时早上上学我爸用自行车送我,我就在后座上自己大声背课文,这些都是由于喜欢英语而自觉的行为。有了这些经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了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特别重视了英语学习的动机因素——如果真正要强烈的学习英语的动机(如兴趣),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提高。
中学时代两位老师 —— 因材施教,自由宽松
我初中时的英语老师方意生先生是个“老夫子”,他对英语的钻研程度可以从他厚厚的镜片和他书房里的英文工具书可见一斑。无论什么刁钻古怪的英语问题,他都能从书房里那一摞工具书中找出个子丑寅卯。他的这种治学风格,也深深感染了我。
初一时,我们班英语老师像走马灯一样换,我都坚持跟着每个老师好好学,但是明显感觉到没有指导的无助。初一暑假前,全年级布置了一个任务:暑假大家在家自学《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开学来了要测试。出于对英语的热爱,也因为小学时在蒋老师指导下掌握了一点英语学习的方法,我就每天听录音仿读、朗读、背诵,把一本书啃了下来。
到了初二方老师刚接手我们英语时,《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考试正好让他了解了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记得开学没几天一个早读,方老师把我叫出来,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学英语家里有没有人帮忙?我说没有。他就很是惊讶,继而流露出很高兴的神情。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说了句“很不简单”,就鼓励我说“基础很好,再接再厉,一定能学出名堂。”之后他就跟我一直“灌输”初三要举行的省英语竞赛,跟我们几个英语好的同学一直强调:你们的目标不单是中考,更重要的是一年后的省英语竞赛的一等奖。除了进行“思想攻势”,他还尽一切可能给我们“开小灶”,给我们大量的英语习题让我们练习。这些习题里当然包括了饱受诟病的“单项选择题”,也有那种四选一的“阅读理解”,今天看来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些题目,“单项选择题”让我形成了对语法和搭配的敏感,特别是对口语准确性影响,特别有益。那个时候,做了很多“阅读理解”,虽然是“刷题”,却客观上扩大了阅读,也自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到了今天,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关于阅读的“理念”,就是从发源于那时候。方老师“开小灶”的方式也很特别,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就是“问题导向”。正是在这些“刷题”中,我遇到问题就问他,他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让我们把整个中学的大的语法项目全部攻克了。到了初三一开学的英语竞赛前,他不无得意的跟我说:我想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法,你可能已经基本都弄通了。后来,他还进一步跟我解释说:其实大的语法项目到中学也就基本学完了,可以说,英语的大框架,你已经搭好了,后面就是需要深耕细作了。我那时候还不知英语到底有多深,还好也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他的话,我还半信半疑,以为他是在竞赛前给我加油鼓气的。
竞赛的时候,我们师徒二人都很紧张,他一直把我送上我考试的那个楼层,叮嘱我要冷静。后来的竞赛,因为我过于紧张,可能与一等奖只差几分,屈居二等奖。得到消息后,我有些沮丧,方老师还宽慰我说:成绩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英语竞赛,你已经把中学的语法项目都学到了,以后自学就更容易了。
在那个年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初二一接手我们开始,就鼓励我们进行英语写作。先开始写日记。我那时候干劲很大,每周总要写2-3篇,他就每一篇认真地批改。从最初很多红笔批改的地方到后来他划出几个句子赞扬写得好,再到初中时鼓气勇气投稿英语习作发表,都凝聚了他的鼓励和指导。在我自己当老师以后,我才猛然发现:通过英语写作,才能更好体会阅读中获得的语言表达,才能逐步体会另外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
高中时期的英语老师朱键先生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老师。他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喜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学生也很民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我上高中的时候,英语的主要问题就是扩充词汇量和加大阅读量,同时加强听说能力了。那时候,英语课没有分阅读和听说等类型,课堂也多数是讲解课文,为考试服务。朱老师允许我在英语课的时间自己学习英语,甚至在快高考时因为我数学偏科,让我做数学题。那时候英语阅读材料不多,我就做了很多阅读理解的题,通过这些题,不仅训练了阅读能力,还增长了很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英美文化。训练听力就开始听Step by Step第一册了。但是说英语,没有外教练,学校也没这个条件,他就鼓励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安徽师范大学英语角练口语。每次遇到问题,我也会和朱老师探讨,通过一起讨论,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高三时,有一次英语课时间,正好芜湖市翻译学会组织的一次学术讲座在我们学校举办,朱老师主动把讯息告诉我,让我去听讲座。会后,我还主动和主讲的美国外教交流,回去后兴奋地告诉朱老师,朱老师非常欣慰地微笑着听我讲这次经历和收获。他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时也有一次省级英语竞赛,他也对我寄予厚望。他经常找我谈心,关心我的思想动态,告诉我不要紧张。临到比赛前,他拿来一本书《狮城舌战》,让我仔细阅读。这是一本讲复旦大学辩论队如何刻苦训练,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最后获得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的故事。朱键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宽松民主的理念,对我后来的教学风格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两位老师都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我记得他们两位都用最通俗幽默的话语表达过相同的观点。方老师说:能吃三碗饭的,我不能只给他一碗饭让他饿死。朱老师则说:能飞的就飞,能跑的就跑,能走的就走,实在是连走都困难的,就爬吧,也会有进步。
对那个时代英语教与学的几点思考
几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乃至性格秉性都不相同,从他们的教学、树人中我们可以反思到很多经验。
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母语一样,在早期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在低龄人群的英语教学中,要切实注重语音的培养。而语音的培养又可以结合自然拼读法同时培养早期阅读能力。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其可取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出题的理念和质量。比如“单项选择题”,我在中学做的很多“单项选择题”都是设计了简单语境,在语境中考察对于时态、语态、分词等语法项目或词、词组、搭配的理解掌握,这些在语言环境不是特别理想的状态下对于习得一门语言是有所裨益的。问题就在于现在题目泛滥,很多粗制滥造,没有语境,且答案模棱两可,甚至连母语人士都难以答题。
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一样,相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人文性,更要注重人本主义,注重个性特点和情感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