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有什么用,学以致用——用以检学。
知识掌握程度:记忆——理解——解码关联启发提炼——淬炼知识晶体——迁移印证互补形成知识体系——运用解决问题
过程:输入——处理——输出
方式:读书,实践(工作,分享,培训),旅游,交友,百知谷
本质:输入和存储,是分类处理调用和输出
对象分类:信息知识技能态度,任何的学习至少要练到技能程度
投入:时间 精力 和注意力,自我控制,
心态: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承认自己的无知,自我认知,开放而专注
判断标准:认知效率:认知收益/时间和精力
时代背景:互联,高度分化,迭代速度快,学习方式的改变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的真好。
智能破壁机学习理论
如果我早出生20年,大学毕业可能是直接分配进入工作岗位,然后以我大学学到的知识一直工作积累经验值到退休,因为那个时代,大学的知识完全够用了。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变了,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效率,互联网成为这个世界的底层颜色以后,所有的事物都在加速,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很多工作岗位在近5年才出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更多的工作岗位被取代,大学的知识可能过两年就再也用不到了。
谈到现在学习方式的变化,古代的科举制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记忆能力,四书五经只要能背诵,考试成绩就不太会差,包括现在的义务教育也是,考察的是基本的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最讨厌的就是,顿号,并背诵全文,这在知识总量不多质量很高的时代是做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然后互联网带来知识和信息的指数爆炸增长,百度知乎谷歌1秒就能知道你需要的知识,当然前提是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知识,比如说现在注册基础考试,如果我能够上网查资料,毫无疑问我肯定能考过甚至第一。也有人说,这样考过也没用,你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是重点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这才是目的,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和多元,所以我们从考察记忆知识的能力变成了知识的搜索和思考和调用能力,再进一步,理解能力还是没有变,甚至理解能力提高了,要成系统、成体系的知识,才能搜索和调用知识。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论,就是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这三者并非独立,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说到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其实就是说明了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分类整理和输出,而不是输入。
拆解学习过程:大量输入——知识体系(模型)——输出——实践——反馈——迭代。
学的过程:输入——知识体系(模型)——输出,解决了如何学,也就知道了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输出,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输出倒逼输入,也就是说以问题为导向的一个过程,比如说学英语,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扔在英语国家待3个月,你就学会怎么说英语了,因为你每一次的输出(应用)都会让你去自主去学习。最好的输出方式是实践,其次是写作,将知识做成产品,通过生产产品你就会知道需要怎么样的流水线和原材料了。提问把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问题导向的三个方法论:写作,游戏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步:为什么要有知识体系,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算是好的知识体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攀爬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这个问题需要我有哪几种能力,哪些学科的知识,彼此之间有没有关联,能不能迁移,这样的过程整合就叫知识体系,既然叫体系它肯定是有结构的,什么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关上书本就可以自己叙述给别人的,关(关系结构)书(树状结构)叙(序列结构)述(数据结构),举例:出门口诀,伸手要钱,就是最简单的树状结构。知识有了结构彼此之间有了联系就稳固了,不再是知识点和知识面了,所谓体系我的理解就是系统,系统有三部分组成:要素,要素间的联系以及功能,要素间的关系比要素更重要,要素通过联系组成稳定的三维结构模型,就能够输出解决方案。就像机械手表,表面简单,背后却是有复杂的后台支撑。书籍就是将作者系统的思考用网状的结构在书本上线性的展开。
如何拥有好的知识体系,这就要向人工智能学习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三要素:算法,数据和算力,举例:人脸识别技术,算力就是计算机芯片的计算能力,算法就是扫描人类大数据比对寻找的整个流程,数据就是每扫描一次产生一个结果就是数据,一开始算法是比较简单的,表现出来的结构就是输出很不准确,但是每扫描一次机器就会找差距,然后找到问题调整算法,再输出,再反馈,再迭代,最终的算法使输出结构准确率接近100%。机器学习也印证了最好的算法是数据喂养出来的,好的知识体系也是能够解决问题,同时也证明反馈闭环是迭代的基础。
如何输入才能形成好的知识体系,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太多无从选择和判断。伪学习:就是不停地在输入,你问他学到了什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知识饥渴综合征。如何筛选学习内容,先关联后质量,以问题为导向,判断要和你解决的问题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就是质量了,有质量的输入一篇抵上100篇,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成本极低。知识的质量就和水的质量一样,找到源头就能吸收好水,从读书来讲,就要读最一手的知识,行业的研究论文,大师的著作,而不是某个公众号的鸡汤文,也不一定是畅销书。
所谓真正的经典,就是把你以前看到的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通过他的穿针引线给串起来了,迁移印证互补,融入了你的知识体系,这是对你最有用的著作。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我能不能直接学习别人的知识体系?当然可以,现在知识付费就是在做这个事,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交到你的手上,当然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如何内化吸收,变成你的东西。这一点也不比大量的有效输入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简单,需要无数次的行动喂养。
如何高效学习,利用互联网,独立思考是内化吸收的必要途径,但是相互启发碰撞更是形成知识体系的最佳途径,所以做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二者都有,既要独立思考,又要联机思考,矩阵思维,既要深思也要互联。先深思通过书本淬炼知识晶体,知识晶体就是结合了数据的子算法,再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和探讨知识晶体,不断打磨和交换搭建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体系。
刚刚讨论学的过程,输入——处理——输出,简称知识的IPO,这个知识学习的上半个圆圈——认知循环,要想形成闭环,就要完成从习到学的过程——行动循环,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输出——分析——反馈——输入,简单来讲就是从每一次的行动中总结经验,再从经验中提炼规律,再用规律指导你的行动,称之为行动的学习圈。
最后谈一下学习的对象,了解某个数据比如GDP增长率,需要一秒钟就够了,预测今年的GDP增长率这就是一项技能了,可能需要1年甚至10年,学习如何想10年如一日的学习这种态度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学习之前要知道付出怎样的代价。
学习就像去伪存真的过程,思维逐渐从发散到收敛,需要有这样的张力。
学习的基础,你的时间和精力,认知效率=客观的收获/时间和精力,学习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你承认自己现有的知识有问题才能去寻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总结:整个学习的方法论就像一台智能破壁机,你想要一杯果汁之前(输出),确定电源已经接头(时间和精力),明确自己要喝是什么果汁(问题导向)再去买水果(输入),记得挑最新鲜的蔬果(知识源头),然后就去启动机器(知识体系),如果不是你想要的味道(反馈),就要检查下水果是否新鲜了,下次还不是你要的味道,网上去看看这台破壁机的评价(联机学习),和其他用户交流下是不是你的破壁机(知识体系)还是其中的刀头(知识晶体)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