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自幼乖巧懂事,有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很明显在家里面是最不受待见的位置,姐姐弟弟都有名字,只有莫若按排行简称为:小三。记忆中,莫若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外婆从来不打孩子,虽然莫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至少不挨打,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很知足了。外公是安徽人,家境殷实的外婆家选了外公做了上门女婿,为了摆脱上门女婿的称谓,外公携带一家人,从南京一路来到天津落脚,那时候莫若的母亲差不多十岁,莫若的母亲15岁参加了工作,20岁结婚嫁给了莫若的父亲。莫若的父亲是资本家出身,在那个年代,是毫无政治前途的年轻人,回头看,莫若母亲一生就最明智的一个选择,就是这次婚姻。
莫若稍微懂事以后,心里一直纳闷为什么父亲不与这个自私透顶的女人离婚。莫若的父亲,自幼母亲早逝,父亲有病卧床,养成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秉性,或许是天生的性格,因为莫若叔叔就是火爆脾气。莫若母亲五年生下四个孩子,会生孩子女人未必就变成一个好母亲,人的秉性不会因为身份而变化。在莫若的记忆中,母亲从来不开心,像极了《农夫与金鱼》预言故事中那个贪婪愚蠢老太婆,而且各种婚外恋,每一次都会发生戏剧性的事件,寻死觅活,哭天喊地,卧床不起,各色人物来家里做调节工作。
有一次在深夜里,四个孩子被喊醒,让孩子们跪在床头,哀求母亲,不知她吃了安眠药还是做了什么幺蛾子的事,莫若心里一阵窃喜,心想,也许父母这次能离婚了,这样就可以离开母亲了。莫若厌恶母亲,直至成年,每次听母亲自赞毁他的时候,心里都会恶心的不行,在母亲眼里,自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在莫若眼里,母亲是少有的女人,不慈,不孝,不贞,不爱老公也不爱孩子的奇葩,上苍厚爱这个女人,给她如此自私的性格,同样给了她从不悔过的内心,她的健忘,她自赞的程度,让莫若理解了日本人侵略中国后为何修改教科书。四个孩子无一人亲近母亲,母亲把任何伤害都忘的一干二净,甚至抬手就暴打孩子的历史,也说被莫若母亲说成:我什么时候打过你们?70年代北方有一个扫床的工具,称为苕帚疙瘩,经常被人摸的很光滑,劈头盖脸打过来,就是一顿酷刑,所过之处便是伤痕累累。我们憎恨的工具,经常被心情总是不好的母亲顺手抓住。 那时候,莫若常常想,等我长大了,也揍她。因为每次挨打,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仇恨变成厌恶一直在莫若心中成长,虽然莫若不与母亲发生表面上的争吵,却经常在梦中与母亲大叫,哭醒。
最悲剧的事情,若干年后,莫若发现无论你如何厌恶自己的母亲,你照旧继承了她的基因,继承了她的无情无义。直到把生活带入沼泽地而不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