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父亲是个粗人,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倒不是因为父亲不爱学,只是小的时候家里太穷,实在负担不起。
上到初中的时候父亲就辍学了。再后来,为了谋生,爷爷把父亲送到了镇上的铁匠铺,可没一个月父亲回来了,他的一句不想学搪塞过了奶奶的质问,却没有逃过爷爷的一顿揍打。
再之后,爷爷送父亲学过木匠,学过泥瓦匠,结果都由于父亲的执拗,以失败告终。因为年龄太小,奶奶不舍得父亲离家太远,于是父亲在家又整整待了一年。看着父亲整日游手好闲,终于,在父亲二十岁那年,他被爷爷强拉硬拽到了邻村的剧团,在那里和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父亲的二大爷学鼓匠,虽然鼓匠的名声不太好听,但好歹能养家糊口过日子,也算的上是门手艺。
至于父亲待的剧团,说是剧团,规模倒也不大,说白了就是一伙手艺人拉帮结伙搭个架子谋生的场面,接的活无非也就是周边几个村子的丧葬嫁娶,按现在的话讲,那也叫场面营生。
其实最初的时候,爷爷是想让父亲成为一个鼓匠,却不曾料到在剧团里待了一年的父亲反倒学会了手风琴这么个洋玩意儿。那时候,手风琴对村里人来讲可是个稀罕玩意儿,而剧团之间拉生意就是靠着这些稀罕玩意儿来唬人,越唬人的玩意儿收费的价钱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由于父亲他所谓的二大爷算的上是剧团里的小股东,所以父亲有了接触剧团里这些稀罕玩意儿的权利。
其实说白了每个在剧团待了三五年的老人儿都能混成股东,唯一一点就是看你愿不愿意花点钱给剧团添置东西。混成股东后,顺理成章的很多事就好办了,拉亲戚进剧团,接触稀罕玩意儿都不在话下。父亲也是沾了他二大爷的光,才得以碰上这件稀罕玩意儿。
No.2
再说父亲的二大爷,早些年去外头打工,见得世面多了,多少懂得那么点道道。后来外面的营生不好干,他就回村子里谋出路了,在隔壁村子混的也算风生水起,而那台手风琴就是在他成为股东时他托人从市里搞回来的,按他的话讲,这叫投资。
在父亲进剧团的一年里,他摸遍了各种吹打乐器,却没有一件能上手,唯独在迷上了这台手风琴后,他才开始在剧团里崭露头角。
最初,父亲的二大爷也没当回事,本来手风琴就是个稀罕玩意儿,剧团里没人会使,他自己还是最初鼓捣的时候懂了点儿皮毛。再说手风琴放在剧团一是为了撑门面,二就是当做抬高收费一个摆设。他没有管父亲,但看着父亲迷恋的样子,又于心不忍,就简单的告诉了父亲怎么使,顺带扔给父亲的还有一起搞回来的一卷谱子。
也凑巧父亲上过那么几天音乐课,能懂的也就那么几个音符,再加上父亲手巧,没半年他就鼓捣明白了,勉勉强强的也能弹出点什么,虽然弹出来的调子听起来不是太好,但也算差强人意,至少对剧团来讲,这件常年的摆设开始发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