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个小伙伴,也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她每年几乎要读50本以上的书,还参加了一些读书会和社群, 她会经常发表自己的一些读书感悟和书评,在朋友圈晒出漂亮的思维导图。
但是很奇怪,这么爱读书的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情商逆商,都应该越来越高才对,但是我们对她的评价却是:这两年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事实也的确如此,她依然还在以前的工作岗位,依然还是挣着固定的工资。
一个这么努力读书的人,还混成这个样子,感觉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啊!
可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关键问题就出在最后一步“践行”上面。
有一个词叫“低水平勤奋”,就是永远去做一个环节之中最简单的那个。在读书这件事中,“读”是最简单易行的环节,它只需要输入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理解。
第二个环节就是“输出”。写书评,读书感悟,画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对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将书中的知识用框架思维进行整合。
然而最难的是第三个环节“践行”,并且是持续地“践行”。 这就要求我们抛弃原有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相当于“重塑自我”,这怎么可能容易呢?
除了这一点之外,通常一本书里会有很多知识点以及需要去践行的部分,对书的内容理解越深刻,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越多。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好事吗?是的,这个是好事,但是把它放到“践行”这个环节中,它就会成为阻碍我们行动的因素,因为人生来就喜欢“多多益善”,想要把学到的新知识全部都用上。
结果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想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使“改变”这件事变得复杂和困难起来,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读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读一本忘一本?这个5步读书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按照这个方法把书读透是第一步。
然后就是对于书中知识的践行,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一定不要贪多,只践行书中最最重要的,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方法,没错!就是一个方法!那么这本书就算是没有白读!
其实这个想法是我受到了读书社群里的一句话的启发: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基于这个原理,我不再强求自己要把书中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方法都去实践,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读书上的压力,还特别有成就感。
这样算下来,如果我们一年读50本书,那么就可以践行50个新的方法论;即使是读得再慢,一个月读透一本书,一年也可以践行12个方法论,如果真的把这些方法都真正地做到了,那这一年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
那么书中的其它知识点,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
当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读书感悟进行了一番输出之后,它们就会被我们加入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它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而当我们阅读同类的书籍越来越多时,这些知识就是一遍遍地被强化和吸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所以,一定不要忽视“践行”的重要作用,每读完一本书,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总结一下这本书,我们只需要根据这个关键词写下自己的行动清单 ,然后去做,去做,去做,我们才能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