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夭人的孩子》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非著名摄影师”彭懿老师的第一本摄影图画书,书中把镜头对准了一群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生活的孩子,记录了他们贫苦却又快乐的生活。他们住着简陋的水上屋,爷爷和爸爸都以打鱼为生,妈妈则在家里忙个不停;每天,他们奔跑、戏水、爬树、荡秋千,再乘着独木舟,在阳光灿烂的海上睡一个舒服的午觉……
透过这本书,我只是想告诉读这本图画书的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
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这里的孩子很快乐。
-------彭懿
巴夭,又译巴瑶,出自印尼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巴夭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珊瑚礁的三角区,漂泊于海上,又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巴夭人的村子有大有小,大多住在无名小岛的边上,也有的一家十来口挤在一条不大的船上。巴夭人每家孩子极多,五六个算少的。因为巴夭人的身份不被承认,没有国籍,所以他们不能上岸,他们的孩子也就不能上学。但从他们在木板上随手涂鸦的画中可以看到他们也是渴望上学的。
巴夭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由于潜水是每日必须的活动,巴夭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来减少潜水时水压带来的痛苦。但晚年的巴瑶族人听力也因此变得不好。
巴夭族人的生活似乎也和陆地上的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特别的只是这些飘摇在海上、摇摇欲坠的,漏着天光海影的小木屋了。而且老天特别眷顾这里,它是著名的风下之乡,处于台风圈外,使得海水波澜不惊而又清澈迷人,没有了台风的光顾,那些摇摇欲坠的破木屋不会倒塌的。
上帝给了巴夭族人最贫困的生活,也给了他们最美丽的海上风光,上帝给了他们最简陋的木屋,也给了他们最平静的海面,得以保留住他们赖以栖息的海上家园。
在我们这些外来人看来,当地针对巴夭人的法律显然是一种剥夺与不平等。但对于无拘无束的巴夭人来说,这似乎并不算什么,他们相信只要与世无争地活着,上帝就会一直陪伴在他们左右。因此,他们的内心似乎与这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一样,祥和而宁静。孩子们也整天尽情地在水上嘻嘻,全然不用考虑明天的日子会是怎样······
为了拍摄一个场景,彭老师在海水里扛着摄像机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用好一个字,他与编辑反复讨论,就是这样一位60岁的作家,怀着一颗对儿童的大爱,在数以万计的照片中精挑细选,不为别的,就为当好儿童阅读的守门人!
亲子阅读强烈推荐这本书,彭老师说,“这样的童年,对我们来说太遥不可及了。所以,我想把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童年,这本《巴夭人的孩子》,就算是作者送给每一个大人和孩子的礼物吧,如果没办法拥有这样的童年,但至少,它还可以让我们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