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在一家还不错的事业单位供职10年,说它还不错,是因为单位有集资建房的待遇,在寸土寸金的首都,这是相当不错;单位同事关系简单,基本都是那几所大学的毕业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故事。虽说是技术岗,但也只需要office工具,属于总体协调角色,因此10年走过来,我也快成了“务虚”的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来单位10年,追求了几次进步,但都无功而返,想想也不埋怨什么,从农村一步一步爬到北京安家落户,已经飞跃了,我也学会了安慰自己,我这一代能扎根就算胜利。现在岗位的安逸与无可奈何,让我如坐针毡。害怕一眼就看到退休,从此生命无所价值;看见返聘归来、精神抖擞的白发老专家,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那场景是“背着印了某次奖励logo的包包,拿着保温杯和食堂排队抢购的食材(馒头、大饼、猪蹄、下水。。。),徘徊于各个会议室,领着劳务费,找着存在感”。悲哀!!我在努力挣扎地爬出这个坑。
人们都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个人解读,吃饱穿暖之后,总要有个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尝试并实现,不能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想想小时候上学,假期开始时,玩的不知道姓什么,等玩腻了,就想快点开学,找点新东西,似乎是一个道理。
三年前,偶然的机会,朋友找我想一起做点事情,我欣然接受,终于可以自主干的啥了。干的事情类似会务公司,朋友说项目盘子很大(很多个0),内容杂七杂八的,比如开发个网站、做个App、搞搞教育培训、搭建会展、招生招展之类,对我来说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具体做过,但技术上还算熟悉,自己也很感兴趣。
毕竟大家认为这是创业,热情十足,我们也拿着笔记本,弄着投影仪,写着PPT,没日没夜的讨论公司架构、股权机制、运营模式、场地租赁、招聘计划等等,分工明确的负责各自的事情。后来租了场地,搞了装修,聘了七八个人,开始了不成熟的运营之路。有的事情自己从头做,有的事情外包赚差价,1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一起搞了2个网站、1个APP、3个学术会议、六七次培训教育,期间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后来大家觉得干的事情太杂,没有主营方向,也没有产品和技术实力,很多项目还是靠关系户拉来的,公司有了上顿没下顿,没到2年大家就散伙了,最后好歹都有点收益。
这2年的经历,我学会了很多,对一个公司的创建、合伙人的选择、股权机制的制定、办公场所的选择、职员的聘用、资金链的把控、合理避税、合同的签署与履约等等方面,都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实践的机会,这对我未来的创业之路铺垫了基础。感谢这次经历!
现在,我又全身心回到了事业单位的座位上,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作,别人干的吭哧瘪肚,我一个月只需要认真几天就能搞定所有内容,剩下的时间我选择读书,开大会时读、办公时读,我想目前只有这样才不算浪费了年华。身边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想自己做点事情,我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我毕竟有过一段经历,大家喜欢围绕我来谈论。不过目前央企的工作领域远离市场,很难把多年的“工作经验”孵化出可以推广到大众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所以目前迷茫着、困惑着、痛苦着。但我想只要不放弃,坚持学习,敞开心扉,接受新事物,总能给自己找一条出路。
我是一个努力而又平凡的人,但我想走走不平凡的路,先写到这里,改天再分享过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