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限来临的时候,
你不必开心地接受,
但你必须以一种满足的心态去面对,
因为你已经从头到尾活过了一次……”
| 史蒂芬•金《黑暗塔》|
微笑着,给你最后一个拥抱
昨天,我爷爷去世了。
老人家今年80岁了,从去年十二月查出肺癌晚期,就在昨天,去了另一个世界。
一切都很安静,安静到无人察觉。
就像是年轻时手挽手那样,他最后一次拉着奶奶的手,却先走了一步。
所有人都在哭,都在流泪,但我,却微笑着,给了他最后的拥抱。
我选择这样做,并非冷血,而是因为我真的,爱他。
因为恐惧,所以酿成灾难
前两天由于医闹,一位医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中国,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每年都有很多医生被暴怒的家属砍伤,甚至打死。
医患关系矛盾,媒体的不作为,加上太多的信息不对称,让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
每当事件发生的时候,都有很多人在怒斥那些医闹者,有很多人在搞阴谋论,说医生如何如何。
可没有一个人,思考过为什么暴怒的家属,会那样失去理智。
除去情绪的失控,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思考,无人问津。
但事实上,患者家属绝大部分的愤怒,都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
生命教育,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
提起生命教育这个词,在中国没几个人听说过,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曾首次提出这个观点,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接受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教育问题。
比起国人对死亡二字的忌讳,外国人显然就坦然许多。
当一个小孩询问家长,什么是死亡的时候,中国家长会说“没事不要说这词,不吉利”,而外国家长会坦白的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你将消失于这个世界”。
这样的教育,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太多的人,惧怕死亡。
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表示,在亲人去世的时候,自己会想去自杀。
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过去,死亡这个概念,离他们太远了,以至于突然来到的时候,太多人的措手不及,太多的人不能接受,最后只能用愤怒与悲痛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甚至伤害了无辜的人。
可现实就是,生命教育,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哲学里,曾有三个经典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该去哪里”,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在追寻着三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这三个问题,代表着我们对“生命”二字的全部疑惑,如果我们连这些都没搞清楚,就匆匆迎来了生命的结局,自然会手足无措。
这就是为什么,绝症病人会悲观的难以坚持,失去亲人的家属会暴怒,提起死亡二字大部分人都会惊慌的原因。
可是,死亡这个词,不过是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已。
嗨,其实这一切真没这么可怕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等等,这些宗教之所以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抚,本质就是给予了很多人一种精神寄托。
无论是天堂或地狱,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现世的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样即便是去世,大家也不会慌乱。
无神论者呢,就会从科学的角度接受死亡,心脏停止,器官衰老,生命结束来接受自己的去世。
你看,其实死亡就是这么一回事,就像是汽车开久了会报废,轮胎用就了会换新的,手机没电了会关机一样,生命也是如此,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人的意义,从不在死后能留下什么,而在于活着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既然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何不在列车到站之前,珍惜每一秒沿途的风景。
如果我去世了,请微笑着给我一个拥抱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葬礼应该怎么办。
后来我觉得,葬礼这东西,还真没必要。
有句话说的很好,其实葬礼啊,都是给活人办的。
死者已经毫无知觉,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给活着的人一种情绪发泄。
因此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我就通知几个关系好的朋友,过来把我收拾干净,最后给我一个拥抱,然后火化掉,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我还要告诉他们,一个个,都别哭哭啼啼的,搞得我死的多冤屈一样。
因此,昨天我才微笑的给了爷爷最后一个拥抱,我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我很爱他。
如果可以,故事的结尾,大家最好笑着说再见。
柚子说:
海明威曾说过,“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间的差异只在于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村上春树也说过,“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所以啊,我们不要过于忌讳”死亡“这个词,看开一点。偶尔调侃一下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种乐趣,比如大家就可以脑洞大开的想一下,“当我们死后,墓志铭上要写些什么呢?”
作者 | 柚子
小文青一枚
煲自己的鸡汤
愿用文字温暖治愈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