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去,两千多亿的交易似乎没在公众中引起轰动,所有人都觉得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双十一购物屯货,就像每天吃饭一样,再自然不过了。
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在双十一疯狂购物呢?
(一)能节省年度支出么?
很多人会在双十一这天屯下大量的手纸、毛巾、洗化等物品,以供一年所需,因为是用较大的折扣买的,会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样可以节省年度支出。
这没毛病啊。(至于双十一这天具体折扣大小,商家有没有玩价格游戏,这里不讨论)
这种想法是建立在生活必须品是确定的这个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一年之中必须买这些东西,这次买过了,以后就不用买了。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所谓的生活必须品是非确定的。
它与个人的经济条件、心理状态、居住环境都有关系。
如果这一年当中,经济条件突然变好了,你会发现,你买的生活必须品不够了(是种类不够和档次不够,而不是数量不够)。反之,如果经济条件变糟了,生活必须品就超支了,有一些就变成不必要了。
当然,即使上述条件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必须品也不是确定的。
因为,购物这种行为(并非具体买什么东西)已经成了生活的需求之一。当把生活必须品屯积起来之后,原来以为的非生活必须品变成生活必须品了,因为购物这种行为是固化在意识里的,很长时间不购物,会觉得与世隔绝,与生活脱节。曾经以为,双十一大量屯货之后,这一年当中可能就不需要网购了吧。但可惜的是,每次打开网页,仍然能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双十一屯货是不能节省年度支出的。省钱只是一种假象,平时仍然需要网购东西,甚至购买一些不那么需要的东西。
(二)能提升快感吗?
买东西可以带来快感,打开包裹的瞬间非常愉悦。并且,这种感觉鲜有人能抗拒,这也是购物是现代人的生活必须行为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上有边际效益的概念。特别饿的时候,吃的第一口馒头最香,这第一口馒头的效益就最大,第二口次之,一直到吃饱了之后,再吃没必要,此时的馒头效益为零,再接着吃会带来不适感,此时的效益为负。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特饿的时候吃东西最香,但几乎没有人会有意识的饿几顿才去吃东西,因为人追求的是幸福总和最大,而不是片刻的幸福极值。
一次购买很多东西,它的幸福愉悦感固然很大,但每多买一件商品其幸福增加值其实是降低的。
商家当然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购物累积排名。也就是说,每多买一件商品它带来的幸福净增加值是降低的,但买的越多总支出越多,排名会越靠前,这个排品会抵消一部分边际效益增加不够的负面效应,会让你觉得多买东西总是会带来新的幸福值。尤其是如果你对竞争排名特别敏感,你会不由自主的加大购物数量。
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家提供的排名并非只是为了好玩,而是一种诱惑,是为了让你在本次及下次的购物中尽量的多买东西。类似的,购物时的各种复杂算法、捆绑销售、满额减值或送劵无不是为了这个目的。
同样的,一次大量购物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不需要再买什么东西,但为了重复这种愉悦感,仍会浏览网页,然后重新升起购物的欲望,买些可能不需要的东西。
(三)大量屯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么?
那也不见得。
虽然会有一些人在双十一这天把自己的房屋变成楼下的超市仓库,甚至出现忘记曾买过某个货物而重复购买的行为,但总体上说,双十一大量屯货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因为大家的购物行为都是量力而行的。
屯积生活必须品之后的平时会购买非生活必须品,这同样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四)双十一应该怎么购物?
其实很简单,双十一只购买大件商品,并且设定预算。因为需要购买的大件商品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它的价格变动,容易弄清楚商家有没有提价然后打折,或是做一些虚假的折扣。
然后将小件生活必须品留在平时购买,生活的余暇浏览下网页或逛个超市,买一些近期的生活必须品,你会发现价格上浮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这样会增加幸福愉悦感的总和,也将本就狭小的房屋给解放了出来,还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非必须开支。
你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