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个“囧”字了得,今天根据晚情姐推荐的书单,挑了一本没看过的看了一下,看完之后才发现《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讲的是育儿类的,可是我一个未婚的聊育儿,这有说服力吗?纸上谈兵居多吧,不管三七二十一,看了还是要输出滴。
这本书初看我以为是修复成年人的心理的,后面看完才知道这本书非常适合初为宝妈宝爸的去看看,毕竟初为人父人母,没有经验,只能是多看看书之类取取经,不过取经归取经,不能尽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个是有原因的,你听信某一些专家的话,当下照做了,无从评判对错,真相得在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更久才看得到。
马伊琍在她的微博上曾经表示过很后悔,很自责,因为在爱马出生不久,就给她使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哭声免疫法”,这个办法连我这个没有结婚的都听过,可见当时此法有多火,为了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心的乖婴儿,这个办法让妈妈对婴儿实行“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行为,当时实行“哭声免疫法”后,爱马可以睡整觉了,但一岁半时总是反复醒,哭着要求抱,就算哭得很无助,也没有人理,只能继续哭着睡着,
后面马伊琍在孩子大一点就发现问题了,爱马太乖了,没有小孩子的任性,不敢拒绝,少了小孩子的快乐。现在上网搜索有一大堆关于当时用了“哭声免疫法”后遗症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自闭,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成为讨好型人格居多。
怎么样才能避免出现这个现象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比较赞同某些观点,比如第一,要用到“共情”,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半夜肚子饿了,别人硬逼着你饿着肚子睡觉,还要不搭理你,你是什么感觉呢?而且小孩子在只能用哭来表达需求,却一直被拒绝,那么他会认为自己不是被爱的,他要想被别人爱那么就必须“乖乖”地才行,有了“共情”你就会发现你可以理解小孩子某些行为而不需要纠正了,还有知道小孩子生气那些也是正常的,不敢生气问题才大呢。
第二个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想想有这样结果实际原因是什么。看到心理学上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就经常延迟满足小孩子的需求,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之所以有的人可以做得到延迟满足,是因为曾经一直被满足过,内心是富有的,淡定的,类似于“富养”吧,所以他可以耐心地等待。
第三点是不要评判别人,不要给别人贴标签。做事情前,不要去评判某个人,不要评判说你就是好吃懒作,这样会让人家变成好吃懒作的,说一件很小的事情吧。
我之前在家里都不想搞卫生,为什么呢,因为我老妈老是说你这地扫得还不如不扫呢,你怎么这么懒啊,连个地都扫不好,听得到了,就干脆不弄了,既然你觉得我搞得不好,那我干脆就不搞呗,可是,事实上,我自己在外面住后都是自己主动去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的,没有我老妈想象中那么懒。
一旦你评判别人,那么你会拼命地找这个人身上符合你评判性质的事情的,所以那个人就会越像你说的那样子的。
发现这三点在跟别人的相处中也是可以很适用的,今天分享完毕,会给我老姐推荐这本书的。
育儿是一个大学问,只要你给小孩的是无条件的爱,顺其天性,多一点耐心,别担心,小孩子会慢慢成长哒。
今天是日更第五天,我是柳彤,我为自己”带盐”,你们带菜就好,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