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喜欢关注所谓的热门社会话题,自知自己没有足够的智力和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又不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索性避而远之,不关注,不参与。
说我无情也罢,麻木也好,没关系,反正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当初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我也仅仅是知道这个惨案的发生。至于为人父,为人夫的林先生让众人同情、心疼、感动的悲痛与痴情,我没关注也不知道。
今天,当舆论再次把林先生推上热搜时,我才知道林先生深情、痴情的绝世好男人的人设崩塌了。
大概意思就是林先生欺骗了大众,居心叵测地利用舆论力量为自己赚取利益。总之现在网上又一边倒地对这个男人口诛笔伐。一夜之间,曾经人人同情的好男人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过街老鼠。
我相信类似大反转的事件应该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那么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到底是谁在推动事件的演变?
幕后操纵者?水军?还是网民自己?也许我这样说,很多人会反驳。我们自己?我傻啊?自己骗自己?费时费力还费财,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嘛。
不是傻,是冲动。在漫天的舆论导向里,人很容易迷失自己,情绪失控,不仅失去理性,还变得更加的感性,从而对事件的判断就很可能有失客观、公允、全面。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电影—《搜索》
剧中女主因为刚刚拿到自己身患癌症的确诊报告,情绪异常低落,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而被人肉搜索。一时间网络上是对她铺天盖地的谩骂,谴责甚至恶意的诅咒。她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她最终完全崩溃。
无处藏身的她选择不接受治疗,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似乎只能用死,她才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去对抗舆论。
我一直相信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是善良的,正直的,正是人性的良善促使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对弱者的同情,对无良者的愤怒和零容忍。
只是大家在表明立场之前,能不能缓一缓,慢一点,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看,去听,去分析,去判断,不要那么急于下定义,做判断。
我们需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良与愤怒。不要再让自己的一腔善意一腔热情被利用,更不要再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受到伤害。
隔着薄薄的一层屏幕,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信息。如果没那么多时间去了解,去分析,去判断,如果不愿意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那么对于这些所谓的人设事件还是自动屏蔽的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现实的生活上岂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杜绝盲目跟风,理性对待网络事件,维护一个公平正义的网络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网民的义务和责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非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