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很有触动,那么就反映出实际上我们对这个事情是启动了脑的思考或者至少是心的感怀,所以我决定从自身的角度写写对“转变”的思考与感怀。
“转变”这个词最近较高频次出现在我参与的工作会议与接触的材料报告中,是从公司和渠道的“转型”发展谈到了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转变”,但跟着“转变”屁股后的大多是“窄”、“难”和“慢”这些个形容词,搭配起来就是“转变意识窄”、“转变过程难、见效慢”。
要说“转型”和“转变”的区别,两个词的定义都有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在我看来,“转变”到“转型”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小的转变最终的结果有可能是转型,更或者是变革。再拆开单个字来看“转变”,“转”意为“改方向”,“使之更好”娈也,简单直白地理解“转变”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改个方向使自己变得更好”,再者,对于工作来说就是“改个方向使管理更畅顺、使指标更好完成等”。
由此看来,出现“转变意识窄浅薄”,可以说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切身痛感或者没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到“为何而转变”。宋朝有句古诗“转变未得时,依前有依倚。”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就好比,许多人的“减肥健身”,这本是使自身变得更好的“转变”,但是假如你没有觉得肥胖对你的健康已经造成危害又或者健身是自己必做不可之事,那么最后也只是成为嘴边时常提起的一个空口号,自己并不会为之而有所行动。绝大部分心灵成长和励志的书籍都说“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心态决定一切”,不一定是绝对的正确,但我觉得,在“转变”这个事情上,“知为何而为”比“知如何而为”要重要。还是以“减肥健身”为例,如果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话,甚至即便是主动但意识不够坚定的话,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等等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
那么好的,立定心志做转变后,感觉已经成功开了头,接下来就到怎么转怎么变啦。一般的做事逻辑是:定一个目标,厘清已有的资源,然后制定执行计划,还可以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即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比如跑步,出于改善身心健康的考虑,今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我就同小新姑凉开了跑步这个新坑,我们定下一个短期内的目标是每周一三五必跑,然后用Keep APP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
从开坑到现在,我坚持了下来,即便是工作很忙甚至是降温下毛毛雨的时候也没有止步不去,我归功于自己的“强迫症”和“不要脸”。怎样“强迫症”呢?我觉得用在知乎上看的一篇文章里提出的一种元能力——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可以解释,原文的意思是:你把你的身体,直接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通俗的解释,与其想着“今天腿好酸/明天跑不跑得了/不行不行还是得坚持”,不如强制自己的身体去到体育中心,打开Keep跟着指示声音迈开步子,然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跑步其实很easy!怎样“不要脸”呢?说到底也还是跟“在你还没行动前就会给你设置不少障碍的精神”有关,比如你明明已经很在意自己的亚健康问题,下定决心要锻炼改善,但在下班时间后准备起身去运动时,身处体制、工作总忙不完的你心里又升起一丝担忧和顾虑——我今晚不加班领导会不会以为我很闲或者在偷懒啊,发现没,有时并非你的肉体太懒惰不想动,而是想象出来一百万种失败场景把你吓尿。所以,“强迫症”加“不要脸”可以等于“死磕”,正如加入007践行写作这个事,坚持做下来才能有效治疗“转变过程难、见效慢”的毛病。
最后总结一下,你可能做了个假转变,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是你没有切身痛感或者没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到“为何而转变”;
二是你没有很好地应用肉体去操纵精神扫除行动过程中的障碍。
“转变”这个事,你首先要基于精神认同,其次要坚持身体力行,对于个人、团队乃至公司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