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给各位的是《刻意练习》。
上一期分享了《异类》。《异类》所揭示的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个人在成才过程中需要机缘巧合的运气,还需要父母营生,成长环境以及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外加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虽然能够把成功背后所隐藏的路途“昭告天下”,但却很少告诉读者一条明晰的路途如何去探索成功。读完《异类》,成功还是成功者的成功,路途还是遥遥无期,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
那有没有一条明路能够指引前行的方向?当然有——《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献给那些有梦想的人,献给那些想改变自己,想改变家庭命运的人。我们以为遥不可及的“天才”之路,原来就藏身《刻意练习》的背后。按照书中的指导方法练习,即使你没有达到像“天才”一样的高度,也极有可能成为你所在行业的高手,或者训练出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技能技巧。
每个人都梦想着改变自己,尝试了很多种方案,做了很多事情,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觉得前行的路途被阴雨和浓雾萦绕着,看不到那个指引你前行的明灯。遇到《刻意练习》,你会发现苦苦寻找的明灯已经在你眼前点亮。这就是《刻意练习》的魅力。
《刻意练习》不同于以往的畅销书籍,不同于以往的心灵鸡汤,不同于以往的成功学,是一本实打实的学术性书籍。书中有详实严谨实验研究,推理严密,论证清楚,更为可贵的是实操性强。读者能够按照书中的方法提高改变自己,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
什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简单讲就是对某个技能或能力刻意的训练,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照做就可。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中专注,观察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点,再刻意训练需要改进的点,从而达到对某个技能或者能力实现下意识的“神”反应。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骑自行车,如果你仔细想想,从你学会骑自行车,你会很开心。后来你也尝试一些骑自行车的新花样,比如单手控制手把,甚至训练到可以依靠车座来控制车的平衡,从而放开手把骑行。学会这些后,再骑行了五年,甚至骑行更多年,骑车的技能就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深有感触。小学时代学习自行车,摔了很多个大跟头,头破血流,也毫不迟疑爬起来,调整车头姿势(摔过后车头经常变偏),爬上车继续骑行。初中高中六年,都是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戏谑的称自己也是六年老司机。大学和读研期间没有多少机会骑,工作后有时间骑行,就报名参加了一些比赛。虽然骑了六年的自行车,腿上因骑行训练的肌肉腱子还在,但在专业骑手面前还是炮灰。一路累的气喘吁吁,差点“猝死”在骑行路上。
而那些专业骑手刻意地练习自己的耐力,练习骑行速度和呼吸的连贯性,刻意练习应对骑行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因素。专业选手刻意练习到身体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骑行训练,长时间的骑行,骑行和呼吸的一致性,从而很容易碾压像我这样的菜鸟。
作为普通骑行爱好者,骑行技能一直停留在短距离的骑行。一但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刻意练习就是要解决“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情况”。这也是10000个小时理论的不足之处。
刻意练习的特点:刻意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第一个特点里最主要的两个词是“目标”,它的限定词是“定义明确的”。目标就是你做事前首先要明确的,比如说你早晨醒来第一件事肯定要明确今天要干什么。如果是周内,很大程度上你要去上班;如果是周末,就会考虑是不是要去拜访朋友或者有要紧的事需要处理。上班,拜访朋友,处理要紧的事情就是你的首要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你起床出去都不知道要去那里。所以说刻意练习前需要一个目标。
单单有目标还不算够,你需要一个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说你想学好英语,你首先可能会计划积累词汇。丰富的词汇量有助于你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每天早晨你都早早起床,去背单词,背了一个月感觉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很可能就此放弃英语的学习。如果你能明确定义你的特定目标,比如每天早晨不单单只是被单词这个目标,而是每天早晨背多少个单词的特定目标。第一天背20个单词,第二天背21个,多增加一个。这样你的目标就很清晰明确可见,自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就更强烈。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刻意练习过程必须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我们的手机可能是最大的干扰源,一但稍微有点响动,就会下意识地伸手拿手机,看看谁给你发消息了,这样个人的专注力就很容易分散。
仅仅做到专注还是很难有一个提升,这时就需要及时反馈。若要了解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可以读读《习惯的力量》。整本书都在探究我们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最终,作者给出了我们习惯养成脑回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及时反馈,我们的大脑得到满足,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反馈能告诉你那些方面还有不足,你需要做那方面的改变。
刻意练习还需要走出舒适区。如果我们的训练停止在熟悉的区域,虽然可以给接下来的训练增加自信,但熟悉会麻痹我们,长足的进步需要迫使自己走出舒服区。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事实证明,其实很多瓶颈是心理障碍。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外在动机和内在正面反馈都有利于刻意练习
总结:刻意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检测你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刻意练习可能性——身体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跑步运动爱好者,你能明显的感受到身体极强的适应能力。在你最早开始跑步时,三公里感觉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跑完三公里身体就会发出各种不适的反应,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浑身酸痛。跑的次数多了,你会发现身体没有第一的反应,你可以轻松的跑完5公里,10公里。跑的越久,你会发现自己的耐力,毅力都会明显增强,身体明显适应了你的改变。
在你做出改变是,你的骨骼肌肉、心脏、双肺、循环系统、身体的能量储备、以及更多其他方面都会做出改变来适应,来保护个体能存活下去。
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盲人。绝大大多数失明者由于眼睛和视觉神经出了问题,无法看见东西,但视觉神经和大脑中的其他部位依然在正常运转,他们只是无法从眼睛里获得信息。大脑会重新分配神经元线路,以便这些无法得到应用区域也可以重新用来做其他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其他感觉(如触觉、味觉、嗅觉等)。这些感觉为失明者提供另外这一种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的通道。
为了能够阅读,失明者要通过指尖来触摸盲文上凸起的小点点。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扫描失明者阅读时大脑的变化,看到视觉皮层发亮。人体为了适应变化,大脑会重新布线,以便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
走出舒适区的可能性。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身体为何能有强大的适应性?从北方到南方人体会慢慢适应南方潮湿的环境,从北方到南方,人体会适应北方的干燥环境。如果到了一个环境人体不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个体就会消亡,人类也就不会延绵传承数千年。
这些适应性都来源于一个事实:单个细胞和组织在尽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如果你很健康,你的体温、血糖、血压、心率等都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不得不承认,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倾向。
当身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身体便开始响应变化,目的是重新建立体内平衡。当然,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身体很容易接受变化,太猛烈的变化很容易让身体受伤。身边就有这样一些朋友,平时很少锻炼,听说别人参加马拉松,自己也报了名,上了跑道就知道身体扛不住。没有平时点点滴滴的锻炼,把自己一下子推出舒适区太远,身体肯定一下子接受不了太剧烈的变化。就很容得出结论放弃锻炼。大脑和身体一样,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三个重要细节。第一,训练对大脑的影响,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有适应能力强。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就是说少年可塑性强,稍稍引导,就可以让国家强大。 第二,通过训练发展大脑的某些部位,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第三,训练引起的生理和认知的变化需要保持,如果停止训练,他们会逐渐消失。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宇航员在没有重力的太空中待几个月,回到地球,会发现自己很难正常行走。
潜能是可以被无限发掘的。一但我们理解了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便开始能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无限潜力。想想我们很小学会了走路,跑步,跳跃。如果没有刻意的去开发,我们很难完成1小时跑完16公里,自由体操项目中完成三个后空翻,跳高能跳2米以上。这些事情通常需要艰辛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训练。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事情,并不是他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是他们满足于舒适区的生活。一但我们抵达了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人体就开启节约模式,我们就是这样很容易超越自己,达到“足够好”。
传统的学习和刻意练习之间最关键的差别是:传统的方法并不是专门用于挑战体内平衡的,这种学习可以是某一特定的技能或者能力,但不会走出舒适区太远。而可以联系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是要构筑它,以便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做到。一但意识到这一点,学习不再是某些执行遗传命运的方式,它会变成一种按照你选择方式改变命运的方式。
如果我们锻炼提高了我们的心肺功能,提高了我们的耐力,提高了身体的循环系统能力,你的耐力增强。但当你在参加培训,立志成为一个音乐家、数学家、作家或者外科医生,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理解这个问题成为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或者领域发展并提高,展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刻意练习最终构建的是你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个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有一个视觉化的心理表征,例如提到“蒙拉丽莎”,你的脑海里肯定会浮现那副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形象就是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对蒙娜丽莎的视觉表征更强烈些,会说出她的发型,嘴角的微笑等等细节。
新东方有个教单词的老师,他教单词的方式很特别,就是将一个单词视觉化。讲“ambulance”,他说:“你不要ambulance念个八百遍,不顶用,你应该在念的同时脑海里想到一辆救护车从你面前疾驰而过,鸣笛声,下次别人讲个ambulance你立马就会知道这个单词是救护车的意思,而不是在脑海里搜寻了一圈ambulance是什么意思”。他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心理表征”。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也承认了,由于各行各业领域之间心理表征的细节存在极大的差异,很难给出一个十分清晰的顶层定义,但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期记忆中,以便用于有效且高速的顺应某些需求。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的处理大量信息。
喜欢球类运动的朋友可能会有感觉,有时对方的胳膊或者退一动,你就能判断对方发球的运动轨迹、运动快慢、曲线球还是直线球,你根本不需要计算球的方向,就能做出响应。
这一点回答了一个问题,刻意练习改变了大脑的什么?经过常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里、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也使得我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技能,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表现卓越。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会有四个阶段:1.产生兴趣; 2.变得认真;3.全力投入;4.开拓创新。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事情感兴趣了,有了试一试的想法,才是刻意练习的源头,源头有了源源不竭动力,接下来刻意练习过程中艰苦就很容易克服。认真对待感情去的事,就会知道我应该去做,而不是不得不做。一但变得认真,全情投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直到最后实现开拓创兴。
作者也坦言,《刻意练习》对于成熟的行业来说,按照书中方法能够有很明显的成效,但有些行业没法快速建立心理表征显得力不从心,不适应。此外,刻板地刻意练习并不是很快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看《认知天性》突破学习的屏障,教你如何快速掌握一门绝世”武功“。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下一期分享《认知天性》,帮你快速学习。
获取电子书途径:关注“爱书爱写爱经典”公众号(ID:TL-ASAX),后台回复“刻意练习”,即可获得《刻意练习》下载二维码。更多好书等着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