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次出远门,没想到是去了武汉。如果不是在街头看到戴着口罩、骑着共享单车匆匆而过的行人,谁也不会想到武汉曾经历过的那场“战疫”。
我从高铁站出来,坐上出租车,遇见了一位暖心的大哥司机。“你自己看要走哪条路,可以先导航下!”
当我把我要去的地址告诉司机大哥时,他竟这样回我。路线自己选择?一般不都是司机只要按地址开车就是了吗?没想到他竟然先问询我这个外来旅客的建议。隔着口罩,我感受到了口罩下的贴心与善意。
第三天,我准备返程,再一次打的。“武汉高铁站!”
“是武汉那个站是吧!”
我略一思索,回答是的。心想司机可能是想确认清楚具体是要去哪个火车吧!
“您赶时间吗?如果赶时间就走三环,如果不赶时间就走二环,少十几块钱!”我坐在后排,他看着后视镜说。
“嗯,我不赶时间!”想到自己下午三点多的票,现在才一点多,怎么时间都够了。
如果说遇见的第一个出租车司机可能是凑巧而已,可是碰到的第二位司机同样也是为乘客着想。这不得不让我对出租车司机的印象有了改观,不是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欺外来客的。
第一天,碰到的第一位出租车司机,也是踏上这片土地后遇到的第一位武汉人。因为我是第一次来这里,网上订的酒店我不太熟悉。出租车司机与我确认具体的地址,细致到具体哪条路,操着武汉口音告诉我,我说的那地方大,最好能确定是哪条路哪个楼。
我觉得挺麻烦的,就对他说没关系的,把我送到那就可以了,我可以自己找。可是他却比我还急了,说一定要找到这个酒店。
我订的那家酒店说来也挺怪的,地图上一直搜不到,司机大哥自己也搜了一遍发现也搜不到,后来我到了酒店才知道这家酒店已经更名了,地图上还没更新。
司机大哥后来根据我找到的地址确定酒店后,说了句我没太听得懂的武汉话,大概是说原来就是这家店的地址。他也仿佛长长地松了口气。
我有点被这位司机大哥暖到了,热忱,细心,为他人着想,那不是因为他的职业决定他要这样做的,他是发自内心的,把你当亲人朋友样的感觉。
我想,是不是因为那场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升了,陌生人之间也少了冷漠多了暖心?
我发现无论我走在武汉街头还是写字楼里,触目所及皆是武汉人对新冠病毒的自发防御。口罩,是他们必不可免的一部分,至于体温检测,和我所在的城市完全不一样,全部都是体温自动检测门。进地铁,会在一个闸口自动显示体温,让大家赶地铁的同时既不耽误时间,也保证了安全。
在公共场所区域,超市里的营业员,餐厅里的服务员,没有谁不戴口罩的。这场疫情浩劫过后,武汉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武汉人来说,只要出门就会戴口罩,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我的同事笑着告诉我,武汉今年的呼吸道疾病急剧下降,他们哪怕是在40度的高温天气里,出门都没摘过口罩。
我没有像武汉人一样亲历过如此的刻骨铭心的危机,有过的只是疫情外围的恐慌。可想他们在里面时是怎么过来的,他们一起经历生死,劫后余生。
现在,武汉的街头和别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人们继续生活,该还的房贷不会停,该扛的担子不会丢,该有的快乐继续,该有的梦想还会是要追……新旧交替,一切如初。
因为时间匆忙,我没有预约到黄鹤楼的门票,没能去感受武汉人的灵魂所在,也没有到长江大桥去看看,感受他们的骄傲与自豪,更没有去到武大,感受人文的美学。看不了三月的缤纷樱花,吃不到入夏时的鲜美龙虾,能感受的只是当下。
疫情还在全世界小范围内蔓延,可武汉人民在外人的质疑与不被看好中做到了。全市大排查,疫情得到控制,不放弃任何一人,武汉城市日常终于在4月得以解封。
武汉胜利的背后,是全国上下亿万万同胞的支持与鼓舞。今年的冬天对于武汉来说太长了点,但没有哪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
我在初冬的季节邂逅武汉,我感受到的是阳光,是蓝天,泛黄落地的法国梧桐叶,是那么壮美,街道两旁的植被景观,干净有型,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甚至更多了温暖。
只有口罩在那场疫情里,以实物的形态留了下来,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但口罩之下,隔绝的是病毒,挡不住的是对生活的渴望与感恩。伤痛会成为过去,能够一直传承的是武汉精神——同舟共济与守望相助。
这一座城,请善待她,因为她善待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