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的入职时间是 2015 年 10 月 12 日,转眼已经工作三周年了。
这一篇就聊聊我对于我工作的的企业、产品、用户、和我自己的关系的一些想法吧。
2018 年看了很多关于小米和锤子科技的书籍,算是从公开知识领域比较深入了解了这两家企业以及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雷军和老罗。前几天用了大概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老罗的新书《创业在路上》,很喜欢他给每一个章节起的标题,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借用并借鉴一下。
我与企业的关系
成长是无数次「脱敏」的过程
我目前工作三年整,两家公司分别都工作了一年半。
前几天和一个前同事聊天,咨询他前东家的近况,他说,你还是对这里念念不忘呀,我说,每一次换工作都是一次脱敏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毕竟才走了一次,所以还需要时间。
工作的这三年,前一年半是非常紧张的,我的身份从实习生到最基层的执行岗位员工,所有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几乎被工作占据着,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其它的问题,当然能力的成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段时间应该说是痛并快乐着。
后面这一年半,换了岗位,换了公司,换了城市,基本上是从头开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家公司的管理方式比较自由,即便我依然是一名基层员工,但我对与我自己负责的项目有非常大的话语权,可施展的空间很大。当然,由于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没有较大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自己亲力亲为,也没有人知道这么做对还是错,这种在未知世界里探索的感觉非常棒。
我想,如果我从现在的这家公司离职,我想应该不会那么难受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企业和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会再像小孩子们分别时候那样,哭得稀里糊涂了。
恩,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我与产品的关系
不管你在团队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你都需要「懂」产品
这里的「懂」产品,不是说你需要了解产品知识,而是需要对你自己公司的产品有一定的认识,这是你去为这家公司工作的基础,也是你专业能力的一个基础体现。
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是非常贪婪的,他们都想要将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但团队和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和乔布斯一样去做一个非常偏执的产品经理,这样非常不利于团队和项目的进展。这时候,我们需要「理智」+「克制」,回到产品本身,聚焦到用户的需求上来。
前段时间和 Price Tag 的创始人 61 聊到冯大辉公司的小程序「抽奖助手」,我们俩由于一个共同的观点:用户增长这件事情并不是做不到,而是看你想不想做,我俩都是老实人,只想老老实实打磨产品,关于数据,就让它自然发展吧。
「产品定位」是互联网行业中出现非常高频的词汇,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都会飞」,意思是说,你的产品定位做好了,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剩下的以下班就是按部就班将之前的设想一一实现即可。所以你看到为什么在 BAT 占据了互联网主要入口的当下依然还有 TMD 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崛起呢?
移动互联网已经十年了,很多的产品都开始走向同质化,同质化开始意味着创新进入了乏力期,而在这个时期里将差异化做到极致的细分领域产品就能够出来占据不错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的目标用户还是细分领域、注重产品体验、能够接受新事物的一批人。总有一些朋友会说,「思维到图」有个什么用?我感觉我完全用不着啊。这个时候我会和他们说,当你第一次看到触屏智能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觉得用不着呢?所以,说到底还是认知决定了你的行为。
最近看到一篇写张小龙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说这样说得:
在被要求在微信加商业功能的时候,他的回复是「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
这也是我们团队在商业模式上达成的共识,我们只是一家卖软件的公司,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互联网思维」。
我与用户的关系
用户的参与感很重要,如果可以,把 ta 变成产品的粉丝
当我还是一名魅族粉丝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魅友」,小米的粉丝也有一个称呼叫做「米粉」(很巧,我的猫也叫米粉)。这两个称呼都不是惺惺作态,是因为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都非常了解这个群体。
当我还是一名用户的时候,我全款订购了魅族 M9 ,等待了三个月以后才拿到一部在软件上非常不成熟的手机,那时候连「不好用」都说不上,应该说是「不能用」,自动死机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你能忍吗?我们那时候的用户很少看到在论坛上辱骂抱怨的,更多的是提交反馈,帮助工程师去改进这些问题。
所以,当我们这些用户和官方工程师在论坛里面折腾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用户在情感上就会不自觉对产品对公司产生一种情感,真是因为这种情感的代入,才有了这种粉丝文化。
因此,说到底我们都是一类人,有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兴趣,所以才能成为这样公司的粉丝。
前端时间面试一位 BAT 的产品经理,我问他,你从用户那里发掘的需求是你主动和用户沟通获得的吗?他说,不是,我们有专门的用户研究团队和客服团队。
有专业的团队去开展这些工作当然好,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样离用户太远。所以,我自己还是会每天去看用户的反馈和各个应用市场中用户的评论,绝大多数我都会亲自去回复。
我曾在我的求职简历里面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做产品就是要离用户更近,这样才能离需求更近。
当你的产品和用户之间产生了一种信任感的时候,用户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你的粉丝,一句老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你的用户都开始自发帮助你的时候,何愁大事不成?
我与自己的关系
不再惧怕失败
我几乎在人生前二十年的所有重要节点都是以失败告终,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父母不敢提起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注定我是一个独行者,在别人眼里也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可能是失败太多次了,所以不再害怕下一次失败的到来了,当然,这可能也是「脱敏」的过程。
第一个一年半几乎没有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工作;第二个一年半,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有了足够的独处时间。
拿本心去和整个世界碰撞
如果你能做到「与世界保持亲密接触,又能冷眼旁观」,那我相信,你的个人成长路径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优点和个性都能够被无限放大,我们能够做的选择非常多。也许在我们孩子那一辈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用再去担心生存的问题,会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凡事都是以兴趣为导向。同时,那些一直以来都遵从自己内心的人,应该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成为发烧友
其实我现在很想去做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电动车,但是,当我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以前就给自己定下的一条准则,如果我对某一款产品不感兴趣,那么就不要去祸害这款产品了,因为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要先成为用户,再成为从业人员。
很明显,我没有车,虽然我对汽车的知识了解得很多,但我不曾拥有,不具备实践的可能性,所以现阶段我没有办法进入这个行业。
总之一句话: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要做以及喜欢做的事情。
最后
让难过的,都保持它该有的意──侧脸君
随着年龄增长,失去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
- 失去了支撑了八年的信念;
- 一家人分隔三地,依然无法处理好与父亲的关系;
- 去年四月才在深圳会师的四人小分队,如今只剩我一人还在深圳;
当然也有得到很多的东西:
- 魅族一年半,让我知道互联网到底是什么,真是进入互联网行业;
- XMind 一年半,让我真正入门产品经理;
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本来打算多花一些篇幅来分享一下这些来之不易的经历,但是想想如果我总是在这种隔空对话中传递焦虑似乎太容易影响你们了,还是深藏心底好了。
好啦,进入工作的第四年,也时候做出一些新的规划了。
以上,祝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以为记」,微信号:imanli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