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饮冰患者
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忙碌的社交生活是漫漫生命征途上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群居动物而言,这甚至关乎生死。
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像海豚,绵羊等社交能力强的动物寿命会更长。
但是,我看到了一个结论相反的报告。在今年纽约时报一月份的科学期刊上,我偶然看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新闻:加州的生物学家Daniel T. Blumstein 在科罗拉多州用13年追踪土拨鼠的生活习性,结果发现:有更多活跃社交活动的土拨鼠比那些避免社交的土拨鼠死的更早。
这令我感到有些意外,毕竟它与常识不符。我总觉得社交是连接个体的纽带,适时能提供帮助,必要时资源共享,关键时缓解压力,应该有益健康增长寿命吧,至少人类社会可以这么说。
报告写明,土拨鼠的社交活动表现在:互相靠在一起,互相喂食,一起玩耍,互相梳洗打扮。我想,这是多么美好可爱的一幅生活场景啊,怎么反而死得更早了呢?!难道群居反而不利于个体发展吗?我自己都不太相信。可是,动物为什么有的群居?为什么有的独居?
草食动物都是群居的,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比如斑马,大象,野驴。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群是东非羚羊,通常一个群里可以超过1亿只(动物世界说)。同理,啮齿目动物也是群居,比如老鼠和兔子。犬科动物都是群居的,比如狼和狗,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习性,就是在寒冬成群结队,相互协作,共度寒冬,典型的狼多力量大。大部分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群居的,最明显就是人,一日不扒一扒朋友圈就会心烦意乱,感觉脱离了大部队。
群居动物的学名是 Social animals,这个 Social 同样也是“社会”的英文单词,说到底人是社会性动物,而这个社会性源于动物界生生不息的群居意式。
再次比较一下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动物会迁徙,人类爱旅游;狼群集体捕食猎物,人类集体外出聚餐;总有相似的影子,生存本能也罢,生命形态也罢,动物界无处不有人多开大船的真理。总之,孤零零的生命连存活都是个疑问,又何谈长寿?拒绝社交的土拨鼠又是如何活得比集体土拨鼠更长久的呢?
报告上有猜测说,过多的社交使土拨鼠互相传染疾病,更快致死。也有猜测说,社交繁忙的土拨鼠容易在冬眠时期一不小心打扰到别鼠,结果导致惊醒的土拨鼠饿死在贫瘠的冬天里。
这项发现是真实的,但还在初始阶段,为什么社交使土拨鼠的寿命缩短了还没有肯定的答复,众说纷纭。
依据发现者观点,土拨鼠被认为是社交灵活类的动物,就是说他们更爱独处,但也可以与他鼠和平共处,如果栖息地客观情况下迫使。
这个非中心的小观点反而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下的另一波声音:独处是一种能力,优秀者往往不合群,独处使你更优秀,种种。
如果土拨鼠都算是社交灵活类的,那作为哺乳动物最高级的人类,在社交场上岂不更应该是灵活到八面玲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人还不如土拨鼠聪明。
忙于社交,劳碌奔命的人为了追求社会认同,不懂取舍,甘愿放弃个性,最终成为了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这和社交活跃却早死的土拨鼠有某种不言而喻的共性。
当然,人类群体要比土拨鼠复杂太多。我不是那种禁闭主义者认为社交皆无用,我只赞成有益社交,剩下的时间用来独处。因为花费太多时间去合各个群会变得锋芒全无,成为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对我来说不如成为少数派的英雄,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对所有人所有事都上心不但会消耗自我,也没法为重要的人及时奉献,说不定还折寿。
而在所有哺乳类中,唯独猫科动物不群居。即便是家猫,也是群居不合作,对人类对同类都是高冷的不配合态度。认为猫咪喜欢人类的想法也纯属一厢情愿,要么是找食吃,要么就是把人当暖宝宝。
两只猫咪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成为不了朋友,不是抢食就是打架。猫不相信人多力量大,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彼此合作。如此看来,猫大概是最独立的一种动物,所以不屑于合群,或者说喵星人也并不是完全反对社交,只是它们的社交完全自己做主,不屈服,不迎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铲屎去吧!
我喵霸气,有些动物注定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人类也驯服不了。作为社会性动物,孤独是一种自然属性,所以我们聚族而居,需要朋友,渴求认同,寻求社交。
但看似热闹的社交有时却是环境所迫的被动选择,最怕就是表面其乐融融,内里冷漠至极,为此花时间花精力实在是浪费生命了。恐怕喵星人早就洞察了这一切,无用社交一概放弃,自在逍遥。聪明的土拨鼠也偏爱独处,悄悄远离打扰自己冬眠的鼠辈。
拒绝群居是否长寿,我也无解,知道又如何呢。
动物世界尚有如此新发现,人类社会只会更加深刻,我只想说,合群不合群,择善而知,优秀者往往不合群再次点亮,这其中不无道理。想起朱自清一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END---
更多好文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