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语文,内容局限于课本,“只要能背,天下我有“勤奋苦背,就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随着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课本内容不再局限语言表达,而是拓展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扩展更新知识库,必须有一套超越单门学科的认知体系,这就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说的“大语文”。
Q1:何为“大语文”?
已故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曾提出,大语文是相对于传统语文课而言,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教语文的同时教做人,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
Q2: 大语文“大”在哪里?
大语文,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纵向(古诗文、传统文化)和横向(现实生活、社科知识)的双向延展,而且还要体现在运用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阅读量大、范围广、目标大。
1.阅读量大
部编版教材,古诗文大量增加,小学语文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古诗词增加51%。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教改后考察 “超纲内容”、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的“背”将没有指望。大语文就是要打破语文的课堂边界,给孩子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机会,读中国的,外国的,尤其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
2.范围大广
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具性强,而大语文包括文字认知、文学常识、传统文化、阅读理解、表达、写作等综合素质,打破了学科的边界,学习内容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不是为了教某篇文章而教,要会从历史背景、作者创作心境延伸出更多内容。比如,学《论语》的时候会学到儒家的哲学观,学诗歌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诗人所在朝代历史的背景。
3.目标远大
大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会沟通和交流,品析文学作品和名著经典有审美情趣,懂得幸福生活。大语文,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诗和远方,给他们向往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引领孩子创造美!
Q3:大语文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1.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从学习兴趣来看,大语文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妙趣横生的人物故事、旁征博引的知识讲解、轻松的课堂气氛,打破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真正爱上语文。
2.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①学会网状记忆知识点,融会贯通;
②朗诵、背诵经典篇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③查询资料完成练习册,自己朝感兴趣的方向拓展和积累。
3.扩大知识量,建立同情心
从孩子的长期培养来看,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新事物的黄金时期。在大语文课堂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思考、文字语言都融入其中,这对孩子的思维、视野拓宽绝对有帮助,以贤者为友、以君子自居、以天下为己任,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Q4:怎样学好大语文?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原著。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诵读经典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3. 看看大千世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引导孩子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感受奇妙的大自然、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得语文者得天下】
历史
自古文史不分家,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学习语文要先了解历史。比如学习古诗,先要搞清诗人所在朝代的历史背景,做到“未闻其诗,先闻其人,未闻其人,先闻其朝代”。
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将盛唐子民的傲娇,体现得淋漓尽致;诗圣杜甫却为什么总是愁眉苦脸?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因为八年的安史之乱,他全赶上了,所以才能在《春望》中吟出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这是历史背景,但具体到某个诗人,他们的不同年龄阶段,写的诗也会不一样。
文字
古文中的实词大都是一词多义,很多义项还晦涩难懂,很打击孩子学习古文的兴趣。但我们可以以“串烧式”记忆,比如讲实词中的“兵”,兵有很多释义,但每个释义间都是有进化关系的。
“兵”经常见到的一个义项是兵器;拿兵器的人变成了士兵;士兵又组成了军队;组成军队要干什么?作战、战争。作战,怎样才能赢呢?要会用兵法。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义项都不会丢掉了?比如讲实词中的“兵”,兵有很多释义,但每个释义间都是有进化关系的。
这样讲完以后,再来一个小总结,像笔记一样,既梳理了思路,又加深了记忆。最后孩子会发现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一条一条的“线”,然后将这一条条的线编织成一张大网,就是“知识网”。当孩子编好了“知识网”时,强大的知识体系和输出能力也就建立了起来。
哲思
有了知识网还不够,要让知识网立体起来,还要文史哲三维一体学习语文。比如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看似简单的六个字,里面蕴含了深深的哲理:既要仰望天空、俯察大地,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又要懂得爱自然、爱自己、爱他人。
这样的引导和练习,会让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思考,慢慢地也会培养起敏锐的思维和透彻的心性。语文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要学会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大语文不仅知识丰富,还给了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孩子在以后的阅读中就可以高效自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读古诗词时,你是从第一句开始读吗?如果是,那就错了!读懂一首诗应该从它的题目开始读。因为古诗题目中有太多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在横向对比中学习
同样是写秋,但寄托的感情不一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秋的寂寥,透着伤感;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写秋天的爽朗,表达对秋的热爱之情。
同样是《咏柳》,“咏”的意思却不一样,有的是赞美,有的是评判。贺知章写的《咏柳》就是在赞美柳树像漂亮的小姑娘,曾巩写的《咏柳》就是在批判柳枝的张狂。
写在最后:关于“大语文”这个概念,很多资深学者都有仁智见解,在这里我只是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说说自己的看法。现今,让我不太愿意看到的情景就是:很多家长/学生都忽略掉了学语文的重要性,认为语文提升空间小继而把重心转向拉分科目,这种想法实在有失偏驳。不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的地位不可忽视,相信未来语文还将在考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文章部分内容参照借鉴:红史资料馆、《关于大语文的阐述》、《大语文那些事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