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注定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一定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这种动荡不仅表现在外在世界,也表现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如何有足够的定力站好三尺讲台,如何重建教育的崇高精神,让教师怀着虔诚的事业心,运用教育智慧去育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把做教师视作一种信仰,应是一个真命题。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教师是一份高尚的职业。《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教师是自天子以至庶人修身的导师,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也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在今天的制度安排中,我们从事的教师工作,已是一种普通职业。但是,做教师依然是一种信仰,因为教育须有信仰。
什么是信仰?有人说,信仰是终极关切的存在状态,即信仰是人的终极追求,是对人的最高价值和人生最终意义的向往与追求,为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找到可靠的依据。它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超越偶然追求确定、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活动,人正是借助于信仰活动来实现自我的超越,其本质是满足人们追求无限的精神需要,满足人们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终极关怀。所以,信仰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信仰是人们对于终极价值的确信。
如果人生是为了一件大事而来,那么,教书育人就是我们教师人生中的大事。
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超现实性和超功利性。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的信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师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
教育的本真属性就是生成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实现心灵和心灵的交流,精神和精神的畅游,在这个追求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过程中,教师实现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从而提升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
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人是价值的价值,教育培养和实现人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来证明你受过教育,你来过教育,你教育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热爱生命,挑战生存,幸福生活,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认知生命价值,增长生存能力,培养生活信仰,实现人生幸福。
教师要崇尚真理、探索真理、实践真理。既要有对教育的忠诚之志,也要有精专的职业素养。人如果有真知,那就是认知到自己的无知,要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境界。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有所敬畏,是对待工作的起码态度。孔子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视为仁德的基本要求,把“事思敬”作为对待工作的总要求。做事的精义就在于敬事,就是确立劳动神圣、工作神圣、事业神圣、创造神圣的信念,尊重劳动,珍视工作。
敬事更在于全身心投入的专注精神和勤奋、刻苦、执著、精益求精的品质。这体现在对工作对事业全心全意、尽心竭力、一丝不苟的执著精神;刻苦耐劳、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的吃苦精神;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敬事还在于视职业、工作、劳动、创造、贡献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视劳动和工作为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只是认知方式,还包括感情、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和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师之情怀、爱心,弗远无界。(18.3.2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