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记(二)
明·袁宗道《白苏斋集》
【原文】
自欢喜台拾阶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昆庐顶。
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
庵寺皆精绝,䒨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
时牡丹正开,院院红馥,沾熏游裙。
寺僧设供,山肴野蔌,新摘便煮,芳香脆美,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则之黄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今译】
从欢喜台再踏着台阶往上走,经过九段迂回折曲,共三百多级台阶后,就登上了山顶,到了昆庐顶。
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每座寺庙都是红绿相间,错落有致,庙的角好像是镶嵌进了岩石边沿一样。
这里的寺和庵都精妙奇绝,养着花,种着竹,宛如江南人家的别墅。
这时的牡丹正欢快地绽放,每座寺庵都红得鲜艳,香得熏人,盛开的花儿不时牵扯着游人的衣襟。
寺庙里的和尚们都争着摆开小吃摊,山中山肴野菜,可以就摘就煮,现摘现吃,味道芳香脆美,新鲜可口。
唯独不懂得饮茶,不设茶水,用冲泡黄苓芽代替,就能泡出清香的气韵来。
晚上,我们在喜庵方丈处落脚歇息,同榻睡觉的有王则之、黄昭素。黄昭素睡着后不久便打起了呼噜,鼾声如雷,弄得我不能入眠,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赏析】
“上方山”在今北京市房山县,为大房山支脉。山势陡峭,重峦迭嶂,有七十二庵和九洞十二峰之胜,素有北方桂林山水之称。上方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它还是北方佛教胜地之一。
《上方山记》为作者浏览上方山的一组(四则)游记,其一写从乌山口到欢喜台;其二写从欢喜台登毗卢顶;其三写云水洞;其四写陡泉。
这里节选其二,文中穿插以僧人生活情景,为我们展示了江南别墅似的寺院里,修竹参天,牡丹盛开,花红竹翠,山肴野蔌随时可摘,味道芳香鲜美,黄芪芽可以代茶,气韵颇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宁静幽美的寺院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作者心境闲淡,随笔而记,却率真自然,语言简洁明快,自然流畅,刻划细致生动,真切自然。
文末写同榻者鼾声如雷,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人与环境如此不协调,看似琐屑,这却使山寺的幽美清静显得更加可爱,相映成趣。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自幼聪颖好学,十岁能诗文。公元1579年(万历七年),考中湖广乡试举人。公元1586年(万历十四年)举会试第一,次年入翰林院,授吉士,进编修。
公元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与其弟弟袁宏道、袁中道皆有文名,并称“公安三袁”。
他们在文学上崇尚本色,反对复古和摹拟,世称“公安派”。
袁宗道因钦慕崇敬白居易与苏轼,自名书斋为“白苏斋”。诗文集取名《白苏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