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节,昨天就忙着各式庆祝活动,炫丽的舞台,甜蜜的蛋糕,精彩纷呈,带我的学生们度过一个快乐而又美好的儿童节。
开心了孩子,忙累了自己。晚上,终于可以坐在自家的阳台上,茗一杯绿茶,享一刻悠然。白天的热浪已经褪去,窗外送来阵阵凉爽的晚风,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没有六一儿童节的。但在我的孩提时代,赶一场露天电影就像赴一场隆重而盛大的宴会,那般向往,那份欣喜。
那时,家里连黑白电视都没有,能够看一场集体的露天电影算是奢侈的了。记得,大队里大概一个月会在大队部前面的空地上,或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放一场电影。而放电影的消息大概在两三天前就像喜讯一样传开,就那样的两三天,对我们来说是度日如年的感觉,当我们在焦灼不安而又欣喜若狂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放电影的那一天。
那一天,我们上午就开始不安心上课,下午一放学,以前是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到处疯跑,一直到晚才归家,而那一天,放学的铃声一响,大家就冲出教室门直奔家里,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炒蚕豆、葵花子、黄豆、南瓜子等。这些都是大人们平时种的,收下来晾干以在特别的日子享用的。炒好了这些小吃,往对襟褂子两边的口袋装满才心满意足,然后扛起家里的大板凳风风火火的出门,又一路的吆喝“看电影去喽,看电影去喽”。大人们常常会嗔怪道“太阳还老高呢,看啥电影啊”,此刻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大人们的话,待三五个小伙伴们聚齐了以后,嬉嬉闹闹的来到了放电影的地方,天时虽早,电影幕布却早已拉起来,一道方方正正的白色幕布在我们眼里是那么的神圣庄严。
到了目的地,小伙伴们把大板凳一排排地放在幕布的最前面,以免最佳位置被别人抢了去,然后才安心的坐下来,边吃着口袋里的豆子瓜子,边等待放映时间。有小伙伴没有带吃的,大家会你一把我一把的抓给他(她),一起分享,一起等待,快乐无限,幸福至极。待到天晚电影正式放了,开始是兴趣盎然,后来看到一半一个个的就歪歪倒倒的打瞌睡了。那时,或被电影里高潮时人们的笑声吵醒,或被战争片里的枪声炮声冲锋号声惊醒,或被家里找来的大人叫醒。有时,迷迷糊糊的被大人带回了家第二天醒来以为还在看电影。
生产队里偶尔也放电影。我记得那时放电影的那个人是我们队里的,所以我们生产队沾了他的光,比别的生产队多放了好多电影。有时他会在另一个地方放完了再到我们队里来放,那个时间往往是半夜了。那天,生产队长通知大家先回家睡觉,以队里的钟声为信号,一旦听到队里的钟声“当当当”敲响,就要开始放了。睡得迷迷糊糊的我们,听到大人的叫声,一骨碌跳下床,直奔放电影的地方。有时在队里的公场上(大集体统一收粮的地方),秋天,如果夜里凉了,大人们会回家给我们带来厚厚的衣物盖在身上保暖。夏天,偶尔队里每人还分一片西瓜,那种边吃西瓜边看电影真的是甜到心里去了。冬天,会选择队里一大户人家的家里放电影,大家窝在一起,抱团取暖看着电影,其乐融融。印象最深的是在小强家里放的《哪吒闹海》,小伙伴们看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没一个打瞌睡的。大人们则一边看着,一边拉着家常。
再有就是赶到邻大队看电影,小伙伴们早就打听到邻大队放电影,就计划好去那里看。因为路途比较远,不带板凳,早点出发,小伙伴们必须一起走,到了那儿席地而坐,一个挨着一个。有胆小的还要拉着同伴的小手,唯恐被丢落。有时看着看着又打瞌睡的,就使劲的搓揉眼睛,强迫自己不能睡着,因为大家知道一旦睡着,半夜就很有可能被丢弃在原地,那种惊恐对于小孩子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巨大的。
又一阵凉爽的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了现实。改革开放后的祖国,经济在迅速的增长,人们的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童年,别说赶一场露天电影了,他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电影,更别提高档次的家庭影院,电影院的3D立体电影了。
我的童年,那些简单而有趣的过往,很想和小伙伴们再去赶一场露天电影,口袋里装满自家种的豆子瓜子,扛着大板凳沿着村子奔走相告“看电影去喽,看电影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