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名作中的家国之思与岁月喟叹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的这首《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一首登临名作。当时,安远楼建成后,刘过与友人在楼中聚会,席间一位姓黄的歌女请刘过作一首词,他便当场即兴创作此篇,竟成千古名作。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首词,宛如一幅色调黯淡的秋日画卷,将自然景象与时代变迁、个人经历与家国命运紧密交织, 既流露出词人对岁月流转、壮志未酬的深沉喟叹,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山河破碎、世事沧桑时所共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

      刘过所处的南宋时期,恰似风雨飘摇中的扁舟。北方的金朝虎视眈眈,南宋政权在与金的对峙中,往往处于劣势,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南宋朝廷却沉醉于江南的温柔富贵乡,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过虽一介布衣,却胸怀大志,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渴望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开篇这两句,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满汀洲的芦叶,给人以衰败凋零之感,暗喻着生命的凋敝;寒沙伴着浅浅的水流,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象征着国运式微。刘过以景起笔,借眼前之景,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在这自然景象的背后,我们仿佛能看到南宋王朝在金人的压迫下,如这寒秋之景,逐渐走向衰落。

      “二十年重过南楼”,此句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二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事情。刘过再次登上南楼,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词人匆匆过客的无奈。舟船在柳下尚未系稳,转眼间又将迎来中秋佳节,时光流逝之快,让刘过不禁哀叹。这种对青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正是他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刘过一生渴望入仕,却屡试不第,只能辗转于权贵之门,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二十年的岁月,并未让他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让他在奔波中逐渐老去。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安远楼所在的黄鹤矶头,曾经是南宋抗金前线的军事要地,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如今,刘过重游此地,不知这期间,曾经的老朋友们有没有来过这里?面对眼前的一片荒凉景象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旧江山浑是新愁”一句,既是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旧的江山依旧,然而如今却充满了新的忧愁。曾经的山河破碎之痛尚未愈合,如今南宋朝廷的不作为,又让刘过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这种将个人愁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刘过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句词表面上写的是现在和当初年少时游兴的差别。想如少年时一样,买上桂花,载着美酒,尽情游玩,然而却终究找不到当年的心境了。在这闲适表象的背后,包裹着的是沉痛的内核。青春已逝,而自己的功业却未就,那种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在这寥寥数语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刘过以“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刘过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以芦叶、寒沙、浅流等自然景象,暗示南宋王朝的衰落;以重游南楼的个人经历,抒发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感慨;以“旧江山浑是新愁”,直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刘过个人的悲歌,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他们胸怀壮志,渴望收复失地,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从未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