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记 希望

哈德森认为,在绝境中,最重要的不是装备,而是“希望”。他发现,那些在极端环境中活下来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对“希望”有着很强的坚定感。不管装备如何,只要还保持着希望,生存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怎么建立希望?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周围全是坏消息:资源不够、时间不够、支持不够,每一个信号都在告诉你“没戏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希望吗?


你看,希望不能是“自我催眠”,必须得把它变成大脑里的“思想钢印”,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抓住它,不会被情绪淹没。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哈德森的经验,可以提炼成一个公式。


希望=未知+掌控感。


未知,意味着事情还没到绝境,还有可能性。只要不是“世界末日”,就还有转机。掌控感,意味着你能做点什么,不是完全被动。哪怕只是最小的行动,也能让你感觉“我还能影响一些事情”。


在这个公式里,“未知”的客观的外部情况,很难改变,但“掌控感”是我们可以主动建立的。因此,问题到这步就更聚焦了。保持希望的关键,是建立掌控感。


怎么建立?哈德森说,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做一件最小的、你能立刻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从海难中幸存下来的船员,他们能在漂泊的大海上坚持到获救,靠的就是这样的方法。他们每天写日记,每天在船舷上刻下一道印子,每天整理船上的救生绳和救生圈,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再比如,有一个典故,说英国人喜欢在战壕里泡茶。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从容,其实泡茶就是重复日常生活习惯,增加内心的掌控感。因为希望的本质,也许就是未知中的掌控感。


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到日常工作中?


比如,我现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感觉完全失控了。那么这时,我就可以找一件最小的,我能够立刻完成的事情。可能只是给相关的人发一封邮件确认进度,或者只是把待办事项列出来。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能让我重新找到“自己还能做点什么”的感觉。


再比如,年底冲刺KPI,我发现目标还差一大截。这时候,与其盯着那个巨大的缺口焦虑,不如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多打几个电话,多拜访一个客户,多完成一个订单。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多一点掌控感。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陷入困境,不要问“我还有没有希望”,而要问两个更具体的问题:第一,事情是不是还没到绝境?第二,我现在能做点什么?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希望就还在。


但是,仅仅是到这步还远远不够。毕竟,做前面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掌控感”,注意,是掌控感,而不是真的掌控。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激活自己的状态,它们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马上进入下一步。这就是,做个计划。


怎么做计划?哈德森根据荒野生存的经验,提出了这么一套方法。他把计划的英文“PLAN”,拆成了四个字母,每个字母对应一个单词。而做计划的关键,就是按照这四个单词依次规划。


首先是保护(Protection),保护自己不受伤、不失温。要知道,没有氧气,人最多活3分钟,失血过多,几分钟就会死。


其次,是定位(Location),留下明确的位置信息,尽可能让救兵找到。


再次,是获得补给(Acquisition),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能活三五天,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挺几天,这件事虽然重要,但没有那么迫切。


最后,是导航(Navigation),分辨方向,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你看,在野外,什么最重要?不是找食物,不是找水,而是“保护”。先保证自己不受伤、不失温。因为这些事情会最快要了你的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