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可以控制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总是放纵自己”
我们身体里好像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可以抵抗诱惑,深思熟虑,另一个自我则沉迷于及时行乐。
这两个自我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完全接受其中一方,而舍弃另一方。如果我们一直紧绷着弦,抵抗着诱惑,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实际上,慢慢地就会没有欲望,丧失令自己快乐的能力。
自控是一种本能,但是有时候,自控力也会失效,这是因为,自控力也是有限的。“自控就像肌肉一样,是有极限的”。
很多需要我们想一想再做的事都需要自控力,如果我们试图控制所有思想,所有情绪和行为,会给生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
但是这个极限值也是可以被渐渐提升的,开始着手一些之前不会控制的小事,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自控力极限。
比如像锻炼,冥想,是作者极力向推荐的两种看似不难,但是时间久了,威力却极大的方法。
.“反正这件事又不急,明天再做好了”
我们总是把事情推迟到明天再去做,那个始终也到不了的明天。
明天的自己永远是积极向上的,那今天的自己,是不是可以短暂放纵一下,静静等待明天的自己出现就好。
结果就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们似乎从未注意到我们为何总会如此拖延,如此放纵当下的自己,苛求明天的自己。
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所以我们总是对明天的自己过分苛求,仿佛在苛求一个陌生人一样。
那如何才能,不把未来的自己当作陌生人呢?
加强与她的连结,使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更贴近一些。写封信,发条信息,使未来自己的形象跃然脑海里,更真实的话,我们就会更进入当下的状态。
这样也许可以应对“拖延”的问题。
书中给出的建议是直面我们的情绪,欲望,接受它的存在,同时感受自己身体的反应,专注自我;但是不按照想法行事,不付诸于行动。
确实想想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种态度来面对,承认所有事物存在的这个事实,但是不受它影响,不受它控制。
书中也有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态度,“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
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而选择即时满足,直面自控力挑战,也追寻真正的快乐。
结语处有一段话写得真好,不与自己较劲,我们也可以拥有把这两者平衡好的力量。
“人类的天性不仅包括了想即时满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标远大的自我。我们生来就会受到诱惑,也能抵制诱惑。......自控力的关键就是理解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自己。.......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