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7.27章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白话】
孔子钓鱼却不用系着许多钩子的长绳,射鸟不射停宿在巢中的鸟。
读这章不禁要问:
夫子为什么要钓鱼、射鸟?
为什么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一章告诉了我们什么?
【释词】
钓而不纲:钓,用一竿挂一钩来取鱼。纲,即悬挂着很多钩子的大绳;将大绳横遮于水面,可获得更多的鱼,而孔子不为。
弋不射宿:弋,即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即宿鸟,指停宿在巢中的鸟。
()钱穆:“射宿鸟,有务获掩不意之嫌,并宿鸟或伏卵育雏,故不射。”
现在我们来看这几个问题:
一、夫子为什么要钓鱼、射鸟?
1.
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
是说孔子年少时,家境贫寒,为了奉养、祭祀不得已才去捕鱼射鸟。
2.
物茂卿曰:天子诸侯为祭及宾客,则狩。岂无虞人之供而躬自为之?所以敬也。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为,故为祭及宾客则钓弋,盖在礼所必然焉。
是说天子、诸侯在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不需要看管山林的官员供奉,要亲自去狩猎,把猎物打来做为祭祀及宴客之用,这是为了表示对祭祀和宴请宾客的恭敬。士大夫不能狩猎,但是在祭祀和宴请宾客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可以去钓鱼或者射杀鸟。夫子属于士大夫,自然也遵循那个时代的礼法,在祭祀和宴请宾客的时候,为了守礼,又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重,才不得已去捕猎。
就是说夫子捕鱼射鸟:一是为了奉养,是人人所必须的。二是为了祭祀及宾客之礼,是一种敬,也是一种礼,是夫子非常看重的。这两个原因都让他不得不去钓鱼射鸟。
二、那既然这样,为什么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而不纲:钓,用一竿挂一钩来取鱼。纲,即悬挂着很多钩子的大绳;将大绳横遮于水面,可获得更多的鱼,而孔子不为。
弋不射宿:弋,即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即宿鸟,指停宿在巢中的鸟。
夫子采用的捕猎方式却与常人不同。一般人捕鱼用大网,“一网打尽”,涸泽而渔,可以打到更多的鱼。而夫子在捕鱼时只用钓竿钓鱼。并不贪大贪多,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占有欲。
射鸟也是一样,一般人射鸟常常会乘其不备去射杀巢中歇宿的鸟,而夫子只射飞鸟。
张栻曰:此圣人爱物之心也:钓而不纲,不欲尽物也;弋不射宿,不忍乘危也。
从夫子的捕猎方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夫子的用心与一般人的用心不同,一般人捕猎充满贪婪之心,唯恐捕之不尽,欲求多多益善,而夫子因为奉养、祭祀才“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在长养自己的仁心。
三、这一章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一章,说的是夫子日常事宜——捕鱼射鸟,表面上给我们显现的是杀命伤仁,其实是在教我们断恶修善,启发我们的善念。
“钓而不纲”是在教我们做人不要有贪欲;“弋不射宿”是在启发我们善良的天性。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夫子因为奉养、祭祀实在不得已,就两权相害取其轻:不网鱼,只用一根竿钓鱼,杀得有限;不射巢中的鸟,是怜悯它们可能还在抚养幼鸟。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以善心为之,可见仁德之厚!
《四书解义》曰:本此意而推之,岂不人人咸遂其生,而万物各得其所与?惜乎不得其位,老安少怀之志,仅托之梦寐东周而已。
按本章推理,人人人生顺遂,万物各得其所,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志向最可贵。
两点启示:
1.夫子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夫子强调取物以节,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善待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2.
夫子作为圣人,他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化当时的人们,也引导我们后人,要心怀仁德。更是教育我们后学者在面对各种复杂境界,哪怕是不得已而为之时,也要尽最大的可能去长养自己的仁德之心。
真的是越学习越能够深刻感受到夫子的远见卓识,以及心仁德厚的伟大!也更感受到的自己学习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