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55天
原文阅读:
7.27 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
译文讲解:
孔子钓鱼,不用大网拦截兜捕。射鸟,不射夜里回到山林安宿的鸟。
启发思考:
纲是网上的总绳,用作动词。弋是用生丝系在箭上射,宿是指归宿在鸟巢的鸟。孔子说,要吃鱼的时候,用鱼竿钓鱼,但不用大绳拉网捕鱼;要射鸟的时候,不要射鸟窝里的鸟,要射站在树枝上甚至飞动的鸟。
这种态度看上去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因为放弃了容易做的事情,放弃了当前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不过,了解一点儿孔子思想的人,都可以理解,孔子在渔猎之事上,表现得非常有节制、有理性、有分寸,不滥捕,也不浪费,其内在的价值观就是中庸之道。
万事都得有适合的分寸,把握好度。与自然界相处也是一样,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认知和行动。此处,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
加拿大魁北克附近曾经有很多印第安人的部落,但只有一个部落一直生存了下来,其他都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其他部落打猎时,凭借的是打猎的知识——他们对周围环境、猎物习性很了解,所以他们知道去哪里打猎。结果,猎物或被赶尽,或被杀绝,剩下还有一些猎物由于长期跟人博弈变得越来越聪明,使得打猎难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这些部落无猎可打。
只有一个部落不是按照狩猎的经验打猎的,而是用了一种极其原始的方法:每次打猎之前,他们会烧兽骨,然后根据烤出来的裂纹,由部落巫师给出一个方向。因为兽骨的裂纹常常是随机的,他们每次打猎的路线也都是随机性的。结果,这个部落周围的猎物没被赶尽也没被杀绝,动物也没被反向驯化得特别精明,所以他们一直有猎可打,就生存了下来。
孔夫子的态度与印第安人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方式表面很愚蠢,实际上却避免了灭顶之灾。很多时候,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带来的是整体利益的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是从个人的、单次行为的角度来考虑投入和回报,还是从整体的、行为的可持续性角度去考虑,从短期主义还是长期主义出发来采取行动,结果必然会大相径庭。
不管是印第安人打猎,还是孔夫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终极关怀鸟这个物种的存续问题,真正获利的是鱼这个物种的可持续性问题;印第安人烧兽骨选择打猎路径,使周围的所有猎物得以生存,找到彼此的共生平衡之道。
现代管理学用“管窥效应”来表达这样的涵义:当一个人的视线对局部的事情看得越来越清晰,以至于这种过分清晰的视野成为全部的视野,而视野之外的所有东西都被屏蔽了。
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是整体认知的重要性,但想要突破井底之蛙的局限性和短期利益的诱惑,貌似简单,实则不易。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个系统的关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2020年我们就深刻体验到了的人类世界与病毒世界的复杂关系。
当然,在历代儒家读书人的眼里,孔子是神圣的大成至圣先师,必然一举一动也都有玄奥的深意,都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所以按照历代的解读,这句话还表现了仁人推己及人,进而推及世间万物的博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