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高考不是惟一的出路

导语:

我不再关注高考,是因为我渐渐成熟,渐渐可以明白,人生种种美好最终要在岁月里寻找。

我关注高考,是因为年年总有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等等和高考相关的话题;年年的这个季节,高考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孩子或者家庭的命运。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我对学子们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一切的过去都已经过去,而未来实在太美了。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高考只是手段,而生活才是目的!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站起来。

漫游家,心随自然


又是一年高考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寻常的日子,而对于一个高三的青年而言,十年寒窗,在此一搏,人生的命运才刚刚打开。

不提高考已经很多年。距离当年我们的高考,岁月倏忽就过去了二十多年。隔着一代人的岁月来衡量人生的轻重,高考依然象一道分水岭,把人隔在不同的领域里。

即使现在想起来,那个夏天也依然是昏乱而茫然的,在成绩出来的霎那,或者说走出考场的霎那,天空的颜色就不再是蔚蓝的了。一朵阴云可以藏在人心底,长达二十年,也许会更久远。

在现实环境中,也许我是一个没有最终被高考砸死的另类。然而现实的坦然不及内心的凄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我坦言:我心底永远的痛依然是高考。

在我人生的前半截,22岁以前,可能惟一的重心就是围绕着高考。早在孩提时代,就以高考的胜利者为追求的楷模。父母在我面前整天唠叨的无非就是成绩与人生的种种利害关系,给我讲的最多就是少年班的故事。他们灌输给我的是:高考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斗。所以曾经的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未来如果失败的种种,相反是胜利的种种充斥了所有想象的空间。

虽然父母期望甚高,但我其实没有特别深远的理想。记忆里我的第一个楷模是位陌生女孩,那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那年,母亲带我去杭州游西湖。在湖滨公园,我看见一位扎两根短辩、穿格子外套的女青年,她娴静美丽,目光注视湖面,超然脱俗。我喜欢这样的女性,羡慕那份知性的优雅。母亲告诉我她胸前的校徽上写的是“浙江大学”。于是小小的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在胸前别一校徽,也能独自一人坐立在那么优美的地方。其实对于那时尚幼的我而言,高考还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它意味着你最终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高三毕业考之后,班主任曾经找我谈过一次话。他向我历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好处。我相信老师是看到了我身上也有教师的潜质。然而那一年的我喜欢的是地理课,我一直希望能成为“青春万岁”中“土地爷”和“土地奶奶”那种角色。遗憾的是和地理有关的专业都划归为理科。而文理科分班后理科又没有地理课。那个时代的孩子也许和现在的孩子一样迷茫。她们看不到未来,只有想象;他们认不清自己,也只有想象。

而一场考试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怎么说都是残酷的事情。卷子上的答案和一个个鲜活的青年,无论如何不能划等号的。种种固定的与流动的缘由,使成功与失败都变得那么猝然。

“红色的七月”与“黑色的七月”一样会成为一个人永恒的定格与回忆。那场考试对我,不光摧毁了当时所有的梦想,还无情地打击了自尊与自信,成为一种不能促摸的痛。人是经不起比较的。“骄子”与“落魄”的不同境遇很容易改变一个人。

毫不隐瞒:我也算是一个高考的“失败者”。苍白的分数和理想的期盼从此遥遥无期。对高考的不服气与认命还主要体现在自己当年的语文成绩,做过N年语文课代表并一直深受语文老师青睐的自己,高考语文成绩低于全校平均分,离自己的真实水平有近30分的差距,作文跑题了不说,语文知识也错得离谱。我清楚地记得考完语文那天我回到家痛哭流啼,而父母没有丝毫安慰我,他们强调的和更关切的是一门输了,但不要全盘皆输。

高考之后我曾经非常沮丧。父亲锐利地责备、母亲无力的忧伤、同学同情地安慰、老师真切的惋惜,让我沉重羞愧而寡言。没有预期的学校与没有预订的专业陌生的远方让我整个青春生活都暗淡无光。

好在暗无天日的七月,稚嫩的友情大都也还经得起“成绩”的抨击。一个好朋友重复地对我说:“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靠自己。未来还很长,前面的路会很美。”那句话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成为我自己奋斗的动力。

在高考中失去的,要靠现实去弥补,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那次错位的考试,我的人生几乎和考试较上了劲。高考之后,我自己主动选择了N多次考试。

大学毕业之后第一年我被分配到司法局,我想做一名出色的律师。那时候律师还不是自由职业。地方上不成文地明确规定“公检法”不用女学生。我只能做做普法的工作,就是配合政策的需要,平时出出考卷,连答案一起分发给各个单位,然后回收成绩。再就是陪领导到下面的司法所检查检查,顺便吃吃饭什么的。为了改变“命运”我仓促地参加全国第二届律师资格考试,虽以几分之差落榜,但还是我们局考得最高的。好在那时候,做律师还不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事情,自己本来也分不到律所,也就找了借口释然了。

我在特区参加社会考试,幸运的是遇到第一个考官,他是一名华裔,从年近五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及蹩脚的中文。他看完我的简历对我说虽然你的专业在我们这里用不上,但是我欣赏你写的字,字如其人。只要你愿意学习,我相信你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我因此意外地进入一所“新的大学”,学习计算机、品牌与市场。用文字和媒体打交道,出乎意料地就此进入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因为一直不舍得自己的专业。后来我又参加了一次厦门市司法人才考试。当时我报考了检察院,很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按照流程检察院的各层领导们也和我最终交谈过,眼看就等着通知上岗了。但是最后关卡还是莫名其妙地被挤掉了名额。好在那一年我选择了结婚,以此冲淡自己考试带来的沮丧。而学习优秀的丈夫是一个不喜欢老婆频频应试的人,他觉得女人能识字就已然足够。所以一直跃跃预试以雪高考失利之耻的重回校园的雄心也在家庭琐碎中渐渐丧失了。

1999年,已经有多年媒体经验的我参加了一次自己比较满意的考试。那一年我快满30岁了,踌躇满志地对人生做最后一搏,报考当地最重要的报纸。两天,我考得很顺利。每天我都是提前很多时间第一个走出考场。不再是高中时青涩的小姑娘,不再迷茫和害怕,而是感到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的那种天高地阔。那一年在近300名考生中我名列第一。惟一遗憾的是等一个月后来通知上班的时候我已经决定移居北京。报社的领导试图挽留我改变主意。如果那一年我定下来留在报社了,也许会和别的考试说“再见”。

在社会上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要交出成绩优秀的答卷,只不过那样的考试由自己来选择,那样的卷子有针对性的答案。通过不同的考试我得到不同的工作机会,根据考试的分量不同我得到的职位和权限,收入和责任不同。考试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工作靠自己拓展。

即便自己后来做到了主编,并且做了母亲之后,高考失利的阴影其实依然不能从心底里彻底放下,于是又重新通过考试走进校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以及喜欢的专业,以优秀生的资格毕业。在校园里和老师之间也不单纯是师生,更是可以互通心得的朋友。

我喜欢重回校园里的感觉,尤其是当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沉淀了一定的人生历练之后。北京是一个高校集散地。我自己本身的工作也经常和高校打交道。每每在校园里被陌生的学生或者同事以“老师”尊称的时候,我都会欣慰而笑,虽然我不是老师,我只是"貌似老师",但是至少校园不对我设置门槛,我可以自由“踏”入。

人生过半,回过头看:高考固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的同学们,通过高考,有的做了机关干部,有的成为了乡村教师,有的成为学者,有的飘洋过海;而没有通过高考,有的成为商人,有的成为地方官员。生活方式、生活状态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就生活本身,差距并不很大。官小的也许房子还大,走不远的,也许孩子还乖巧。人生总是代偿的,你得到了,也许正在失去,失去了,也许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岁月流转,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许一直在改变。如果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那实在是与高考不能挂钩,现实中的富翁来自高考成功的佼佼者是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学子们啃一本书的功夫他们已经啃下一座矿山了-----如果用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那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绝对不是当年一张试卷就能分辨的。

高考很重要,它一度成为中国教育成果的最佳衡量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是一张卷子能涵盖的吗?

很遗憾地看到,莘莘学子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被“高考”圈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长达十几年的时光,被高考的定义所迷惑。学习的目的只是考试吗?考试只是衡量学习的手段。高考是学习的惟一目标吗?高考只是人生重要考试中的一环,是整个学习阶段种种考试的一种。高考的特别是此后你将变得独立而理性,而此前,你积累阶段性的知识与学问。

我不能对当年的高考释然是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高考几乎是惟一的成材途径了。而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因为考试而背负的包袱太沉重了。它成为一把隐性的匕首,插在你的心坎上,时时作痛。

我不再关注高考,是因为我渐渐成熟,渐渐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去弥补当年的所谓“失误”,渐渐去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渐渐珍惜人生固有的情感和生活。渐渐可以明白,无论如何要感谢那场考试,成全或者摧毁的只是年轻的不成熟的“梦”,人生种种美好最终要在岁月里寻找。

我关注高考,是因为年年总有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等等和高考相关的话题;年年的这个季节,高考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孩子或者家庭的命运。我祝福那些旗开得胜的孩子,他们至少可以快乐地展开全新的生活;我更要祝福那些失利或者失败的孩子,因为挫折会带给你另外的机会与人生,那一样精彩一样丰富!

因为工作我曾经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大学实习生,我很乐意和他们聊天。很多时候我问他们对职业选择的时候,大多孩子直到研究生毕业都是迷茫的。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我对学子们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一切的过去都已经过去,而未来实在太美了。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高考只是手段,而生活才是目的!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站起来。学习与考试都是终身的事情,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最重要的是“心随自然”。

文 /张哲

媒体出版人

【漫游家】创始人

漫游,

是一种寻找,也是一种重温;

每一次旅程都在开启你生命的奇迹。

心随自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4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07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0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5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7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9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6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8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6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古镇的白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如果你走在街道上,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撞到那同样流连于美景的路人。但是古镇的夜晚是完全不...
    羽扇纶巾_Q酱阅读 197评论 0 0
  • 四个月之前我开始了生酮饮食法。阶段性的成果是,体重下降1公斤左右,但是体脂量明显减少。腰围小了4cm,人生第一次看...
    张老师Jess阅读 2,852评论 8 8
  • 假如非要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90-95年出生的人的话,我想那就是“迷茫”二字了吧。 好多人,明明已经在命运的大...
    雨影阅读 28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