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故闻】
先思:在古代祭礼献上牲畜的性命亦是仪式的一部分,是应当存在的合理步骤。
怀瑾说:朔,每月初一,与每月十五(望)皆作为休息之时。每月初一,主政者代表国家郑重地祭告天地即为“告朔”。饩羊,尚未蒸熟的羊,蒸是为避免腐臭。子贡想省去这只羊,孔子表示反对,在他看来饩羊是礼仪的象征物,可以维系人们的情感,突显礼仪的精神。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3000_4.html
钱穆说:天子在每年终末之时向诸侯们宣告第二年每月的朔日。诸侯收到信息后将之放入祖庙,等每月朔日到来时去庙中对全国臣民宣告,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即饩羊。在鲁哀公时这个礼法几乎已经废除了,而有司依然供羊。孔子表示赞成,他认为礼仪虽然没了,但可以留个念想来爱惜,所以应该杀羊。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4.htm
朱熹说:天子在每年终末之时向诸侯们宣告第二年每月的朔日。诸侯收到信息后将之放入祖庙,等每月朔日到来时去庙中对全国臣民宣告,其礼用一羊。饩羊,生着的羊。鲁文公开始告朔之礼就不被正视,而有司依然供羊。孔子爱惜礼节仪式,为了让延续它的名声,让它仍有可复兴的机会,所以保留杀羊的传统。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2.htm
总结:
相同点:鲁国每月告朔都要杀一只羊,子贡想要去掉,孔子表示反对。
不同点:
1.礼仪摘要:南怀瑾说是主政者郑重地祭告天地的礼仪,钱穆和朱熹认为是每月对全国臣民宣告朔日时间的礼仪,且在此时已经几乎被废除。
2.孔子留羊:南怀瑾认为是孔子以此维护参与者的情感,突显礼节精神。朱熹和钱穆认为是爱礼的孔子试图以此留存鲁国告朔的仪式。
后评:春秋天子式微。由天子遣使到各国宣告日期于诸侯,再由诸侯如期举行的告朔之礼也基本废除。所谓“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礼法的变迁与迭代是时代的必然,如果不愿革除,随时间积累的只是一个个空洞的形式,和冗余的杂规。“绘事后素”,失去内涵的支持,礼节的不过徒有其表。既“从周”的人当总结历史而思虑如何革新,不忍废除一个靠杀羊来延续礼仪,难免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