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Howell等的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显示出明显的时间忽略的行为证据。有研究者对有拖延行为的个人进行了如下的描述:他们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情,也意识到自己是能做好的,并企图去做,但就是没有付诸实践。
全球每年有10亿人患有拖延症,假设每天拖延一小时,那么一周就是5小时(按五天工作制计算),全球每周的时间损失就是50亿小时,假设一个人一生工作40年(每天8小时,每周五天,每年200天,显然欧美国家可能还打不到这个数据),那么全球每周浪费的时间就相当于15000个健康人的一生的工作时间,果让你震惊对吗?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有观点认为,拖延是由环境因素、任务特征、个体差异等因素造成
环境因素:拖延行为受任务时间和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有关。
任务特征:
(1)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超出能力上限,越容易拖延。
(2)奖惩时限 ,如果任务奖赏及时,会减轻拖延程度。
(3)任务的厌恶程度 ,厌恶越严重,回避和拖延的情况越严重。
个体差异:回避失败、不自信、焦虑、完全主义等心理因素,外界刺激因素导致拖延行为。
认知科学把拖延症分为四种类型:
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和复杂拖延
- Chu等将拖延区分为两种:被动拖延和主动拖延。
- 被动拖延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人们优柔寡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 主动拖延则是人们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他们通过拖延来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
- Milgram等把拖延归纳为5种:
- 学业拖延,指在最后的时间完成作业、备考、论文;
- 日常生活拖延,指不能按照计划时间完成事情;
- 决策拖延,指不能及时做出决策;
- 神经质拖延,指拖延大多数生活决策的倾向;
- 强迫性或功能性障碍拖延,指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决策性和行为性的拖延。
拖延症者征兆
大脑里面,除了有一个“理性决策人”,还有一只“立即满足猴”,在两者不能和谐共处的状况下,立即满足猴占上风。
-
大脑思考的只有现在,不会管过去、也不关注未来,最大化关注当下。延症者很多时间都在“暗黑游乐场”度过。
只有在:恐慌怪兽醒过来时,比如截止日期临近、大伙儿面前出丑、职业上的灾难等可怕的后果,立即满足猴才会吓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一个写论文两个星期只写出开头一句话的人,忽然能在截止时间前写出8页论文来。
有些拖延症者已经失去了响应“恐慌怪兽”的能力,干脆跟猴子一起躲到大树后面,进入一种自我毁灭式的“关机”状态。
拖延症不改不行的理由
- 很难受。在“暗黑游乐场”度过光阴,远比不上真正做完事情之后的享受。
- 鄙视自己。赶工完成,往往敷衍了事,大失水准。事后又后悔。
- 职场上不得不做的事或许都能完成,但生活中想做的事基本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