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
※分析:
1.人的天性是社会性。
孤立的一个人无法生存,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他的存在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存在,而别人也是同样。
2.自然界的目的是人类社会。
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没有意义,自然界也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而存在,只有为了人类社会自然界才具有意义。
3.人的实践的性质是社会性。
“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注1)
4.人实践的目的是社会。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决不是单个的人。
※总结: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厌其烦地从多个角度阐释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我觉得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八、“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
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分析:
1.私有制激发人的贪欲,物存在的目的由为我所用变为唯我所有,拥有此物成为了人的目标,人成为了物的追随者,对物的崇拜——拜物教——开始驾驭人的观念。
2.生产或实践的目的由社会变成了物,人的价值开始依靠拥有的生产或实践的对象的价值来衡量,如职务的高低、财富的多少。
这种主体客体化的表现就是人的异化——人由实践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和追随者。
拥有成为人的目的,贪欲成为人的精神,人的社会变成物的社会。
九、“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怎么想呢?”
※分析:
马克思在1844年就开始反思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并且天才般预见到了科学最大的不足——无视人。
1.作为人的手段无视人的目的。
科学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追求效率和效用,受制于人的“需要”之心,不考虑是否需要或需要的是否合理。
2.作为人的手段变成统治人的力量。
科学力量的强大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被看作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确定的”东西。
“科学就被看成为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成为一种自我存在的实体,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脱离了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的状况、需要和利益的母体的‘事物’。”(注2)
3. 作为人的手段变成摧毁人的力量
如果科学的发展撇开了人的劳动的意义,人单纯的科学追求可能会毁灭人自身,如原子弹、克隆技术。
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1979年版。
注2:(美)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 求实出版社,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