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秩序论
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他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的结构。他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经常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即重重规律。从而,试图把唯意志论以及夸大伟人作用的观点,从社会学中排除出去。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孔德的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具有某种共同点,即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孔德试图通过认识社会规律而建立社会学思想,对于当时流行的否认可以科学地认识社会的神学与唯灵论观点,是一种冲击,是一种进步。但是遗憾的是,孔德并没有把这种观点坚持到底,而更多地去寻找非客观规律性的解释。他提出的社会学理论,大多具有思辨色彩,不符合他设计的研究策略。
孔德关于社会具有自然、历史规律性的观点,通过斯宾塞的发挥,使社会学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斯宾塞认为,普遍的“自然因果”律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同在自然生活中的作用一样,任何社会现象的要素与结构都存在着合乎规律的联系。从而,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就有了可能性。这就是说,社会学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探索社会的规律而成为一门科学。孔德坚持用整体性方法论的观点来进行科学研究。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社会秩序的原则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主张社会学科化。实证方法是社会科学化的途径。社会学科学研究的任务,不是去探讨形而上学或神学等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推翻的问题,而是寻求有关社会诸现象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之自然法则的实证知识。孔德认为实证有如下几种意义: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2.扩大博爱倾向。孔德认为人们生命中的真正动力是感情,而不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智力。人类。博爱的倾向是家庭,家庭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孔德接受世俗的、专断的和等级的秩序,并在世俗的等级制度上增加了一种精神秩序。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孔德也不忘过度分工所造成的弊病。社会分工一方面发展出一种有用的精细精神,另一方面也会抑制或限制我们所谓的总体的或综合的精神。人们的社会情感也因为分工的关系被限制在少数同行人之中,而和其他阶层的人疏远。社会学的四大法则:第一法则: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第二法则: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第三法则:活动进化的法则。第四法则:q情感进化的法则,情感的进化必须经过三个连续的阶段:在古代纯粹是公民的情感,在中古则为集体的情感,到了最终的状态,则变为普遍的情感。孔德的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