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的历史课,印象中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有的章节很好,有的章节很无聊,有的听了会生气,但总结起来就是一部民族复兴史,封建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器物再到学制度,学文化,一步步加深近代化的学习深度。
最近看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还没看完),感觉确实是一本好书,并且这不就是折腾半天的高中历史吗?高考老师,泥萌这样出卷编题合适吗?(尴尬)
读这本书,作者这些一点小幽默,提到那些人某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谢天谢地的说,幸好此人已狗带。整体上交代了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前因后果(脑海浮现了很多历史老师说的话,也许可以直接告诉我去看这本书就好),更好的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然后还了解了一下中俄故事,老先生讲的很有感情。(美中不足的是,我想知道四厘利息是多少,那个时代怎样利息不算高)
前面这里部分印证了开篇说的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对个人如此,对民族也如此。鸦片战争(1840)被迫打开过门,虽然我们那时很菜,但是也不至于多糟糕,从那个时候摆正心态,努力自强一下,也能屹立在世界。但是我们的国人没有抓住机遇,一直沉溺在一个自我传说中。人类确实很神奇,你可以说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原来你也可以说,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民族,这么多的人,在一个群体环境下,都不会醒。(也许应该读读心理学)。
清末并不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时代,它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可以奋起直追,从而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但它又是那么糟糕的一个时代,我们没有利用好那个时代的发展机会。
在时代的转折点,丛生了各种故事以及人物,从蒋先生的文字里,他告诉了我什么样的人物算是伟大的人物,不是空谈的士大夫,而是有眼光的人,在全民被障目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人看得长远,看得深远,为国家的未来留下伏笔,这如果不算一种伟大的话,不知道何谓伟大。
书中提到曾国藩,说他是个做实事的人,而且也有想西方学习的远见,也是后人崇敬他的原因之一。从中明白了什么是孤掌难鸣。曾国藩能解太平天国之围,是长远筹划。比如他任两江总督,有武装力量,自己提拔的官员和支持自己的人掌握实权,长江中下游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这才能统一调度。我才明白,做成事情,不仅靠一腔热血,确实是得有手段和计划,不然怎么保证不旁逸斜出,大家手拉手通盘筹划朝着既定目标走。
还有曾国藩练兵,重在组织和训练,其实就是在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李鸿章也很有远见的发现当时的日本野心,明白东海岸的防守远比内陆地区的一时之争更有意义和价值,然而当时大家还沉浸在意气用事之中,更关注内陆之争,要是那些钱,能用在建设海军上,可以会更用在刀刃上。(不过好像李鸿章有很多为人诟病的事情,不太了解。)
有意思的是一些故事,挺有思考意义。同时代有几个人看出了西方之好,公开直接宣传要向西方学习,心是无比纯,说的也是无比对,但是那个时代保守势力太多,大家都说不行,于是所有人都攻击他们,最后那几个人没有得到重用,或者正常任用。然后我也明白了当时,大人物的困境,直接说=仕途狗带,留住青山才能烧柴,方法和人言确实是不得不考虑的顾虑(从这本书里才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是国之大士,自鸦片战争后他开始了解西方,私下感叹中国不如西方,要学习,却只敢在和友人的信里说,并且还要嘱咐其不要公开信件。当时的民众总以为如果林则徐那样名仕上台,中国就能剿夷,沉浸在这种错觉里,也是人民不愿意睁眼看世界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伟大的人物没有想到要如何向西方学习,也不一定是他们不能想到,但是吧,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只能一步步来,就是馒头并不是第五个才吃饱的,是吃了前几个以后再吃第五个才能饱的。人力能做的事情还是有限的,伤感的承认。我想至少对于他们是伤感的。
书里简单讲解了,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当时那个时代,主要以竭力避免战争,于内自强,我们可以承受战争,但承受不了战败,战败的话就以为这均衡的势力被打破,四周的人有了突破口以及众矢之的。一座城池的意义与战败的代价,需要衡量。
感觉有点像围棋,讲究势,见微知著,比如甲午战争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势的显示,我们战败就已经说明了势去了,未来我们的作战调配能力会弱于日本,以及可以看到事情未来的发展走向。不过这可能需要我们的洞见力,比如之前说,哪个大战之后就知道未来谁赢,能提前预判到战略意义和重要性,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洞见力,以及格局。我以为的智慧,也是,一件事情只一个一两件事,然后你就知道未来行得通行不通,一种智慧。就像一个杯子,你放在边上,你就能知道,它很可能会被你碰掉,摔在地上。
——苏州(停电)回想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