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前解决了一个小问题:蓝牙耳机的配对。体会到了出现问题→查看指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的愉悦。
原来是要长按开机键7秒,直接这样长按就行,不用先开机再长按。
我这两天在 开机 和 关机 之间反复了好多遍,估计这新来的耳机都无语了。“到底是用还是不用我呀?...”(((φ(◎ロ◎;)φ)))
配对成功后听到了声音感觉轻松愉悦,还没有成功之前心里还是有些焦急,在想前两三次都成功和手机、电脑配对了,怎么这会儿就不行了,还是急需想要用的时候。
白天戴着耳机收听 声韵学 讲座,竺家宁教授的声音带着台湾腔,身着西装,戴着眼镜,讲解起来也有种温文尔雅的感觉,语气柔和,看着是正经讲授知识,也能让人发笑,感受也挺好的。
从他这里再次听到“书是消费品”这个观点,“不要怕撕书,只要把书的功能发挥出来了就行。”
他建议我们可以把《诗经》撕下来放在口袋里读,当等车或者其他间隙,身边人都在看手机,而自己在看书(阅读纸质文字)是一件很炫的事。
哈哈,这个字(炫)形容得很精妙啊,这种心态也很宜人。是可以这样把书籍、纸张里的文字给充分利用起来呢。
学习音韵学(声韵学)对于了解和阅读古籍很有帮助,
清朝学者段玉裁有言“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大意为:音韵知晓了,文字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古代所有的经书、文献通通都能读通。
知道上古音可以帮助读《诗经》,知道中古音有助于读《唐诗》。
其中诗圣杜甫的诗还是比较讲究声音的韵律感的,本人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指他到了晚年时期讲究声音韵律。
老师在举例中提到杜甫用类似bp gk df等爆破音来表现水流湍急。——“瞿塘峡口曲江头” 。没想到还会联系起英语发音,这也是语言的一个共同性吧。
想要多了解古代人物、生活等,除了阅读、拓展知识面,还有一个要点也是要“追根溯源”的,也就是发音问题。语音是语言组成的一个部分,还有两部分是词汇和语法。语音随着时代发展也会有变化,要想读出原汁原味,就要知道文字背景下是怎么读的,这样阅读才算完整和全面。
之前有《伤寒论》诵读活动,不是用普通话朗读,而是根据老师的音频临摹练习,像唱歌一样有音调样的唱出来,一两个月的练习后,也没有深入接触了解和练习了。打算自己读《内经》的计划也搁置了,这些经典书籍要认真地好好利用啊,资源已经是较多了,自己要更加虔诚地去阅读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