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多数朋友接触之后,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喜欢谈到“专业”这个词。一开始我以为是偶然,后来发现并不是特例,而是大多数的存在现象。
因为很喜欢聊天,又有自己的公众号,就接触了很多的朋友,有比我小的学弟学妹,也有已经踏入社会的工作人员。然后聊天的内容不外乎谈论,自己的专业和生活。
他们一边抱怨着自己对专业的不确定性,一边向往着其他的可能性。然后就在自我纠结,觉得技不如人,感慨生活的失望颇多。
我们好像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我设限,我们只想了解和学习自己专业的东西,而对其他的事情了无所知。
我做公众号也有一年了,下半年的时候,有许多做公众号的朋友问我,以后会不会打算只做自媒体,因为现在也在线上接软文写作,还有给服务号运营,也有人问我会不会做自由职业者。
然后我的回答都很一致,还想继续学习和从事我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但是呢,现在的情况是,我也在学习各种新媒体运营的知识。我发现自己不仅仅对本专业感兴趣,也热衷于现在在做的事情。
2
我小时候身子比较软,然后热衷跳舞,但是在学习和舞蹈之间做了取舍。就像我们从小被要求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得到100分,不断的和三好学生交朋友。其他的事情,都属于不务正业,
你的书法赞,顶多可以被家长拿出来夸一下;你的拳打的棒,可以得到一个结实的身体;你的歌唱的好,也就在晚会节目中出场。
可是,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多么有趣的事,会打拳肯定会在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歌声动听会让别人对你好感倍增。
广泛的涉猎,可以让我们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比如,5岁的时候,你可以用一首歌曲获得掌声,15岁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不专业的知识去征服一场比赛,25岁的时候,发现你进入社会之后有了plan ABCD几个选项。
有时候,我们对“专业”太敏感了,最明显的莫过于高中文理分科,即使理科不好也要强塞进去,即使对经济不感冒,也要学习金融,就是为了人们口中的“那个专业好”。
3
步入社会之后,更是愈加严重。
我们选择的职业一定是我们大学所学的,我们的交际圈还是那些以专业为联系而在一起的,我们谈论的内容还是与专业相挂钩的。
现在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在不是自己专业上开口的人,他们不是张口闭口关于剧本和镜头,不是蒙太奇和导演风格,也不是这笔单子我除去拍摄成本可以吃到多少回扣。
也养成了新加好友聊天前,先去翻朋友圈。因为不出一会,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职业和性格,他的生活状态,他的从事专业。是啊,这些本身都是聊天内容里应该呈现的有好感的东西,可是都明摆着写了出来,没有丝毫惊喜和想象。
甚至现在一个很小的问题,都无法用自己的常识解决,要完全靠百度。好像,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专业,别无其他。
可是生活不分专业啊。
4
从高中到大学这样一个跨度之后,印证了一件事:大学是一个分水岭。身边那些高中时候学习很好的同学,有些还是维持着高中的学习状态,考研、出国,但是还有一些却萎靡不振,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反观那些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他们的生活多是丰富多彩的。
因为他们进入新的环境之后,一些权限被打开,身心自由,他们高中时候压抑的想法被释放,在大学的舞台上翻腾跳跃。而那些一直都很稳定的人,还是继续求稳。
并不是说追求专业不好,只是觉得拿“专业”这个词去做封闭和拒绝学习的挡箭牌,有点自我封闭。
很多时候,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会自我催眠,会不由自主的认为,我的专业是XX,我不能走远,结果呢,对其他的世界一无所知。
5
刚入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大一课少,就去找了家教兼职,后来慢慢的组了一个小小的家教团,后来和别人合作开办了辅导班。期间很少在宿舍,要么是在校外,要么是在校内图书馆。我不知道如果我当时选择待在宿舍消磨时光,现在会是怎么样的境地,因为我深知,我从那时候起得到的实践知识和其他专业的道理,令我特别受用。
做事思维的改变,让我有了勇气去做许多的事情,也不断的遇到的许多优秀的人。学会用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看待事情,我珍惜着每一次的试错机会,也享受着每一次意外的收获。在这样一步步的走来之后,我才慢慢明白,世界很大很大其实也很小很小。
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可以称得上比别人专业,那么这种专业未免来的低廉了些。抛开专业不谈,那些“非专业”的书,朋友,故事,都是别有一番韵味的。如果生活只是你所谓专业的循环往复,未免也太单调了些。
不如,生活得无关专业,毕竟生活不是专业。
我是女战士小N,很高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