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然而,个别高校却存在着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的重复申报课题现象,以及用旧专利充抵新课题成果的现象,而部分单位立项靠拼关系,6成被套现。(中国新闻网12月28日)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必要的科研经费不可或缺,但一些高校存在的科研经费乱象,已使这一初衷大打折扣,一方面,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拿到项目,另一方面,没能力的人却可以项目不断,这会从根本上动摇高校科研人员的正向积极性,从而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拼关系找后台,将科研项目当成赚钱的隐形路径。
在这样的路径上,一些有价值的项目,不一定能被立项。因为有能力的科研人员,不一定有关系可拼,科研能力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强项,但拼关系找后台却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弱项,自己的能力再强,也只能被无限边缘化或蹲坐冷板凳。因而,项目的科研价值再高,也不会被决策者重视,直至这些价值巨大的科研项目天荒地老。
而在这条中径上的另外一些人,看上去热情高涨,但那纯粹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的反向积极性,因为他们善于拼关系找后台,并且有关系可拼,有后台可找,而在拼关系和找后台的导航之下,项目的审批流程早已成了轻车熟路,这使得他们不但很容易拿到项目,而且还能把旧项目充当成新项目,重复获得经费,这些人当然会春风得意。
在高校科研经费的乱象中,一方面,好项目因为没有关系,而可能会变得天荒地老,既失去了科技生产力与市场对接并变现的最好时机,也使得“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使之永无出头之日。而另一方面,价值不高的项目或旧项目申请人,因为有关系,却可以多次以旧充新,重复获批,春风得意且永不谢幕。
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其实就在于目前立项的审批制度流程不够透明,缺乏横向价值对比,和缺乏细致的过程监督。按理说,立项审批的过程应当公开透明,让所有人及时看清项目的审批环节,使所有人都有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参与监督的权利,这样,可能存在的违规点,就会被及时发现或纠正,而到底所立项目有多高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这种透明的监督过程得到公开的对比与论证。
然而,现在的一些高校却没有这样的透明流程,立项审批的过程,变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游戏。其中到处都是小范围套路化卷帘门设置,时隐时现,似有似无,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好项目就是难以入围。他们想给谁立项就给谁立项,因为有人际关系纳好的鞋底,所以爱屋及乌,人际关系好,项目就好;没有人际关系,项目再好也踩在脚下。
因此,对于一些高校单位立项靠拼关系,6成被套现这样的科研经费乱象,还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口,建立好公平透明的立项审批制度,让高校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能全体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将过硬的制度挺在前面,那些拼关系找后台乱象,才会得到根本遏制,从而,中央提出的“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才能根本落实,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