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妍
我们都知道带着目的看书,才能最大程度的将书里的内容化为己用,而我看这本书目的很明确,一来我的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有些糟糕,我很想知道个中原因,以更好的开导他们。二来我也想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让我的小家更和谐,未来能为孩子的婚姻提供指导。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一本销量百万册的书,书中通过一个个心理咨询的案例,慢慢还原家的真相,让我们从心理学层面探明了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本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两点:
1、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永远是第一位。
不管什么时候,在家庭中,居第一位的永远都是夫妻关系,而非亲子关系。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家庭就会坚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结。两者相辅相成。
但凡婆媳关系很紧张的家庭,可以推测出这个“婆婆”在她自己的家庭中,也曾有过糟糕的婆媳关系,才导致了她和自己的儿子关系更加亲密。而儿子长大成人成家后,当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她会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被“媳妇”抢走,因此,就会在儿子和媳妇之间百般阻挠,来争夺儿子的爱,这势必再给儿子新成立的小家庭造成紧张的婆媳关系。
而对于儿子呢,小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妈妈心中最重要的人,会因此而自得,但是当自己长大成家后,有了关系更为亲密的妻子,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出现矛盾时,一方面儿子不忍心“背叛”母亲,另一方面儿子想“回报”母亲,这就是很多婆媳难相处的心理秘密。
如果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是第一位,这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家庭大多和谐幸福,夫妻恩爱,婆婆心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而非儿子,儿子长大成家这一“分离”不会让她太难过,她会欣喜的看到孩子找到自己最爱的人,带着祝福祝愿儿子和媳妇走上婚姻的幸福之路。这样的婆婆不会和“媳妇”抢“儿子”的爱,因为丈夫给的爱已经足够。
书中说到这样一句话,让我感慨颇深:最爱的必将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因为我们迟早会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我们的孩子也迟早会离开我们,组建他们的家庭,所以他们都不是最爱的,也不应该成为最爱的。而配偶会陪我们走完一生,才是我们最终的心理寄托,这才是最爱,也应该是最爱。
2、溺爱的心理真相,你分清楚溺爱和真爱了么?
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这样的父母无视孩子的需求,而将孩子当成了“另一个我”来无条件的满足。而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帮孩子实现他们的需要。
如何理解呢,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但大多数家长都觉得没问题的一个例子。孩子看着玻璃柜里各种口味的冰淇凌想吃,妈妈问“你要哪一种呢?“孩子回答:"我要香草的!"妈妈说:”还有巧克力的,巧克力的更好一点“。孩子坚持要香草的,妈妈就说:“别要香草的了,你不是喜欢巧克力么?”,孩子继续坚持,妈妈终于发怒,认为孩子真倔!
这个例子里,母亲一直在试图否定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他们不愿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只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中的样子,久而久之,孩子必将失去自我。
很多人有一个逻辑,那就是:越爱越容易伤害。其实这是错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人们认为溺爱是过度的爱,其实溺爱是过度的阻碍。
当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我们怕孩子受到伤害,帮助孩子完成一切我们认为“举手之劳”的事,但这些事在孩子眼里可是困难重重,如果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事,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会让孩子明白即便有挫折,我也能达到目标,能极大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你帮孩子完成这些事情,后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小,有问题父母会帮我解决,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很愤怒。慢慢的孩子受挫折能力越来越低。
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很扎心但却是事实:
帮一个16个月大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十米开外的球,对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呢?孙瑞雪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已经给出了最佳方法,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我的理解就是:在安全和道德的前提下,不管孩子,让孩子自由探索,珍惜孩子受挫折的机会,尊重孩子受挫折的权利。孩子只有在自己的小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未来才有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自己。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慧妍,一个专注育儿、理财和个人提升的80后宝妈!前进的路上如果你想找一个人和你同行,那么我就是你最好的伙伴,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