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如今的我已经快毕业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的生活教会了我太多东西,有感而发。
2016年6月,兴奋的拿着行李离校回家,单纯的我,只想着回家后,在市区找一份普通且稳定的工作,简简单单的生活。丝毫没有想过:找工作会成为我迄今为止最大的创伤。
读初中时准备中考,读高中时准备高考,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上学。还记得有一次初三晚自习,我豪言壮阔的对同桌说:“考上高中就好了,我要每天玩,每天睡到大天亮……”然而,在现在想来,初三的确算不得什么。到高三,才知道什么叫学习,每天在题海中奋力挣扎,课间的十分钟,对于永远缺觉的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当时我就安慰自己:考上大学就好了,我一定要把我之前没玩的都玩完。
大学四年,我学会了熬夜看剧,学会了考前抱佛脚,学会了睡懒觉,学会了午饭前吃早餐……除了学习。
那的确是一场晚到的青春之旅,不会被繁重的课业缠绕,没有老师家长的反复叮咛,只用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学习这种事,意思意思就行了。
那样美好的四年过得真的好快!我才知道时间流逝的可怕。至少在如今的我看来,时间……是你看得见抓不着的。
毕业的我,回到家中,开始慢慢悠悠的寻找工作之路。开始的时候,激情满满:离家太远的不行,周围环境太差的不行,待遇太差不行,出省更不行……
来来去去拖了两三个月,家里的氛围开始不同了。
父母都是普通人,家里也没背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关系,我始终认为找不到就慢慢找呗,在家也呆着也没什么(我是宅女)。但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那漫不经心的态度在父母看来,工作都没有的我,也许连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都做不到,如果没有家人的话,我连自己活下去都是问题。
于是,父母开始争吵。(请原谅在这一刻留下眼泪的我!)母亲埋怨父亲当时专业没选考,一个女孩子,能找的工作只能是偏远的化工厂里;父亲抱怨母亲对我找的工作太挑剔,拖拉到现在;但最主要还是责怪我,没主见,母亲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段时间,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是导火索。
所谓的创伤却不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的残酷,寻找工作的艰难,其实是来自于家人。
我从来不知道有一天,我的父亲会嫌弃我,事情的起因非常小,只是因为我有点路痴,找不到去面试公司的路,打算用手机导航。也许在当代看来,不知道的路用导航很正常。但在从没用过智能手机,年岁快接近五十的我的父亲来说,简直是不能接受的——“连去哪里的路都不知道,你说,或者还有什么用!”
那是我活着的二十多年里,唯一一次感受到真正的难过,就连现在,都忍不住的流眼泪。回忆起那时,好像自卑到了尘埃,忧郁没有尽头,甚至觉得呼吸都是错的,在家呆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不顾一切的想逃。不管找什么工作都行,没有谁应该为我的挑剔买单。我一定要快点找到工作,离开家,不用再面对他们失望的目光,不用再听到他们为我的争吵。我曾经一直认为永远的港湾崩塌了。
父亲与我开始有了裂痕,也许他也为在那天的话而后悔。而我也开始努力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比之前多些话语交流,多些关怀呵护,但我知道,那句话的疼痛是不会消失的。至少今天的我,一想到那些事,还会泪雨阑珊。
我现在的确懂得,父亲脱口而出的话,并不是真正想要去伤害我,只是为我的将来担忧,恨铁不成钢!我还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只懂得依偎在父母身边嗷嗷待哺,一直天真的认为,生活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有苦有难找妈妈。虽然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多么可怕,不懂坚持,学不会坚强,学不会勇敢。
这是真实的,我从来都没有主动选择过,读书时选专业,选学校,应该对我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却是父母一手操办的。所谓奋斗也是按部就班的。
就算父母教不会我们太多,生活也终究会教会我们成长,自我去探索生活的奥义,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自己学会认错,学会选择,学会付出,学会接受……
现在的我,离家有点远。两三个月回一次家,父母电话中依依不舍的想念,是真切的。家人也一直在我身边,只是,当时我们靠的太近,遮住了眼睛,没看见而已。
我无比庆幸父亲在我高三暑假严厉要求我学会做饭。因为会做饭,让我在异地口味不适时做出自己喜欢的饭菜。我依然能每天吃好睡好,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乐观向上。
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我始终想着过好自己的每一秒,照顾好自己,不会让远方的父母再为我操心,也许,我还没成长到他们想要的模样,但我在用心的活着,认真呼吸着每一份空气。
不久前听过一个句子:一年365天,活到一百岁,也不过3万六千五百天。听起来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少,好好珍惜每一天,不管是开心与快乐,忧伤与沉痛,迷茫或无措,那都是珍贵的,因为那一天已经逝去,回不来了。
也许你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但请珍惜你平凡的一天,让每一天的自己,获得光明磊落,开怀坦荡!
愿生活,是我们想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