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心法入门之径

原创 刘长志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这部分已经涉及到心性实修的功夫,也就是之前说过的收束心猿意马,触摸心体之后的功夫,陆原静问的是气机流行的范畴。

陆原静来信说,我在感知气机流行的时候,每当喜怒忧惧的情绪产生,心中的良知总是能够察觉到,能在其产生之前,或者产生之中,或者产生之后,用良知化解掉。情绪稳定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良知在,一旦有情绪发作,良知却不能及时同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情绪,不要想当然的觉得产生情绪就是流于私欲,心学里的私欲指的是溢出的部分,合理存在的不可以划到私欲的范畴。比如《先进篇》第九章“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到颜回家吊丧,哭颜回时情不自禁一直放声大哭。在吊丧回来的路上,跟随孔子一起去的人说:“先生您今天大哭了!”孔子说:“我有大哭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放声大哭,还为了谁呢?”由此可见圣人也是有七情的,只是不会过分到迷失本性而已。

古人行文简省,后来者需用心体察,才能融会贯通,浅尝辄止,往往会偏离根本,谬之大也。心学看似没有谈论如何让人开智,但实质上,心学的内容都是告诉人如何不被愚弄,不被反智的。这正是智慧的源头,将根培育好了,还愁枝叶不繁茂吗?

知此,则知“末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阳明先生首先表扬了陆原静,看到你的信,我还是很高兴的,你能写出这些体会来,说明你已经明白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本体的“中”,具有“发而中节”的“和”,知道了“感而遂通”的神妙之处。

但是,你说“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这句话是有毛病的。良知始终是都在的,无论有没有情绪,没感觉不到只是因为修为还不够。

陆原静认为良知在“悠闲无事之处”才起作用,原因是心体修炼虽然有一定功力,但还没有到臻于纯熟的程度。在情绪发动的当下,即便良知能觉察心已经偏了,但由于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过于厚重,对良知的监察视而不见。

情绪产生之初,必定是先遇到当喜、当怒、当忧、当惧的事情,这个情绪的发动必然是良知做出的,比如参加婚礼该喜,参加葬礼该悲等等。七情流转是人性的表现,只要这些情绪没有超过合情合理的范畴,就没有必要刻意克制。只有“情尽其用”,才是“亦不外乎良知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答陆原静书【8】 【原文】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
    大珊老师阅读 4,906评论 0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92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11,81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