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周道通书的第六篇原文见下图:
门人周道通写信给王阳明说到:有很多人在为朱熹,陆九渊的学说争辩,不曾停止。自己就劝这些人圣学不得昌明已久,就不要枉费心思去为朱,陆的学问争辩是非了。只需要依据王阳明的“立志”来点化人,假如这个人能够辨别出这个志向,决心要搞明白这门学问,就已经算是大段明白了。朱,陆的是非,即使不再去辨别,自己也自然会感受得到了。
又提到,听见有人非议王阳明的学问,自己觉得很生气。朱,陆为后世留下那么多的争议,可以看出这二位的功夫有不纯熟的地方,明显有意气用事的弊病。而程颢先生就没有这样的毛病。程颢与吴涉礼讨论王安石的学说时,曾请吴涉礼向王安石自己的全部观点,并请告诉王安石,如果那些言论对王安石无益,则对程颢自己一定有益。这种气度非常值得学习。自己曾见王阳明在写给别人的书信中引用此言,是希望朋友们都能做到,对吗?
王阳明认为周道通的这番言论非常的正确,同时希望周道通告诉各位同学,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而不要去谈论朱,陆二人的是非。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的语言是很肤浅的。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仅仅是从耳朵听进去又马上从嘴巴吐出来,成天夸夸其谈,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诽谤自己,而这种诽谤是很厉害的。天下凡是有议论自己的,如果能从中获益,那么,都是在与自己砥砺切磋,对自己来说,无非是让自己更加警惕反省自己以去到品德修养更高的境地而已。荀子曾说过: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老师会有可恶的吗?
看完这一篇,我觉得所谓的育人先育德,教人先教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大概说的就是王阳明这样的老师了。
有诗云:天下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在别人的嘴里成为是是非非,可是多数人都不希望成为别人嘴里的是是非非,却又控制不了自己去谈论别人的是是非非。人性的矛盾可见一斑。
《格言联壁》有段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恰好就是教人处理这些是是非非最好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却也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处事态度。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即是“深深的反省自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反省自己,对人则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会远离怨恨。
能达到上面所说的这种境界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内心修为。须是那种具备平和谦逊,包容大度,谨言慎行,宽人责己,日省己身的素养的人方能做到。
王阳明有特地在书信的开头复述了周道通来信的概略,相信这个学生在平时深受老师的影响,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谈论别人是非的时候,能够及时提醒,不要为那些无谓的事情争执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可是作为学生,他又是一个非常尊崇老师的人,听见自己的老师被人非议,也是十分的生气,觉得老师不应该受到别人的非议,这是非常的不尊重。
从王阳明的复述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是位很认真的人,认真的规劝别人,认真的践行老师的教诲,也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老师。有学生如此,实在是可喜。
而我觉得周道通也应该要觉得欢喜,因为他真的有一位好的老师。王阳明不是像一些喜欢居功自傲的老师那样,在学生有成就的时候就沾沾自喜的认为是自己教得好,而是非常愿意细致的肯定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从他细细的复述来信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是他在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点评和肯定。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做对了,这远比那些看到学生有点成就时,泛泛的说一句:表现得不错,继续加油。来得具体,来得用心。
王阳明几乎在他与他人的书信中都会如此具体地将需要讨论的话题先点出,再予以回复,证明他是一个头脑思维非常清晰的人,不说空话、套话,专注重点。这就是一个做实事人的态度。书信之间已经能够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他人的思维。
除了及时肯定学生,王阳明还能非常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学生。
首先,他教育门人,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不需要去过多的谈论别人,更不能出言诽谤。
若按普通人的思想,谁都是希望别人说自己比较厉害,如果有人因为维护自己而贬低他人时,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沾沾自喜,甚至会鼓励那些支持自己的人,把影响搞大一点,好凸显出自己的优秀。
可是王阳明拒绝这种肤浅的方式,他提倡要身体力行的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来验证学问的真实性,而不是凭借道听图说来的一知半解就吵嚷个不停。在他看来说多少都不如实践一次来的实在,而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之后真理自然会显现,到那时又何须再争辩是非曲直呢?
他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品性和德行,因为他深知纠缠在“知”的层面是永远没有办法把学问做好的,必须要能够知行合一。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成为只能打打嘴仗的无用之人,而是希望他们能从实践中得出真知灼见,所以他请周道通转告所有的同学,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不需多言其它。
更可贵的是他在听闻别人对自己非议的时候,非常坦荡和平和的告诉学生,但凡有人说自己不好,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帮助,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修炼,修炼得更好。更本不需要介怀,甚至还觉得是一件高兴的事,他甚至觉得那些非议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在指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自己要改正。
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在我看来,文中提到的程颢托人转述自己的意见给王安石,虽然可见其心性坦荡,但是这样的假借他人之口的转述,已经是低情商的一种表现了,如果是你对了,对方在转述人面前已经失面三分,如果是对方对了,又该如何替你下台呢?再退一步,万一转述的人表达有误呢?又该如何?
而王阳明这种直接将别人的非议当成老师对自己的鞭策,促使自己更进一步的反省,更进一步的提升,在默默无言中就消化了这一切,没有反驳,没有辩解。这样的做法不会给他人带来不快,只是自己反省思考,有则加冕无则改之。但是自身会在无声无息中就发生了改变,得到了进步。
王阳明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坦诚的告诉周道通,毫无辩解,毫无怨念,让人看见他内心的坦然和光明,这样的老师有什么理由不能教好学生呢?
都说教化育人,可是很多教的人却不得其法,总觉得学生的成绩打了高分就算是好学生,可是殊不知,现实社会中多少高分低能儿,多少斯文败类,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在人生的道路上与道德品质的美好一路背道而驰。所以,作为一位老师首先应该是要教会学生端正品行,才能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王阳明的这种态度,不争不辩,好好实践,知行合一的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因为用结果说话胜过一切辩解。少了对别人的苛责,自然心无怨念,自然也就远离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