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师兄,儿子非常聪明,考试学习对他来说是很轻松的事情。儿子小时候,师兄非常自豪,觉得儿子能为他光耀门楣。
自打孩子小学毕业学会了玩手机游戏,就再也不认真读书了,课堂上走神,课下作业不做。每天最着急的一件事就是打游戏。
为了让孩子不玩手机,那可真是斗智斗勇,三十六计都滚瓜烂熟了,也没能让孩子走出手机游戏的世界。
师兄跟孩子谈心,讲道理,说现在是学习的好时机,过去了,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了。人生很关键的时期,需要把握好,孩子充耳不闻。
带儿子出去旅游,结果孩子仅仅是换了个地方打游戏而已。
没收手机,孩子不吃不喝不睡,老两口没办法,又把手机递回到孩子手中。
想过打一顿解解气,发现孩子五大三粗,比他还高还胖,已经打不过孩子了。
后来,他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跟儿子说,你要是考试能进班级前五名,就给你换一部新手机。师兄以为,凭他天天不听课,不做作业的架势,考前五名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他儿子一听却来了精神,结果还真让他考进了前五名。顺利拿到新手机,孩子又跌回到了游戏中去了。
师兄很无语,他不知道这手机的吸引力怎么这么大,能让孩子废寝忘食的去玩。
02
父母们一说起手机,都是苦大仇深的表情,觉得这就是无解的一道题。
先看看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要去跟手机游戏这样一个事物去联结,再来想解决的办法。
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跟这个世界产生有效的联结,这种联结将解决他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0-3岁期间,自我还没有显现,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频率和节奏,都是与父母的精神状态、频率和节奏同步的。向更大一点说,孩子是与整个自然界、与他生活的环境的状态、频率和节奏相同步的。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种浮躁不安的状态,我们又几乎都生活在高楼大厦的怀抱里,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的气息,没有机会让自然的宁静和平和来感染孩子。
而父母自己尚且一再地向外求索,与各种信息进行联结,听东西、看东西、接收信息、联络他人等等,没有机会或者意识平静下来去观望内心。
他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心浮气躁,升职、加薪、工作中同事关系、生存的压力,都让父母处于一种焦躁中。
父母的心是不清晰的,不稳定的,就没有办法给予孩子滋养。
孩子感受到的气息是混乱的,不稳定的,他自己也就不安起来,很多小孩的精神无法安定,基本上都是从这个时期就开始了。
小时候没有建立稳定清晰的情绪联结,大了之后就自然可以建立了吗?
不可能,在外界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父母的状态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孩子的精神世界很难稳定。
一旦孩子上了小学,被安放进了一个比拼的赛道,妈妈脸上原来那圣洁的姨母笑就会瞬间变成虎妈的凶狠。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同伴关系不好,学业水平一般,老师也没能与他建立持久稳定的联结,再加上各种课外班的加持,各种辅导和作业,压榨了孩子不多的时间,让他根本没有空间和时间去联结合理的稳定的能量。
如果这个时候,有了手机,可以让他暂且逃避这种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他会迫不及待的进去。
至少,在游戏世界里,他的精神可以自己做主,可以获得可靠联结,他在那里是可以平静的。
但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是,电子产品的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饮鸩止渴。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精神是只出不入的,一直玩,只会让精神越来越弱,越来越散。父母想要将他们拉出这个困境也就越来越难。
一句话,如果孩子一直没能从父母那里获得稳定、清晰的精神上的滋养,没能与父母产生同频共振,那么他去打游戏,只是在寻找一种方式来依靠,但是这是一种糟糕的依靠,会消耗他的精神,消磨他的意志。
03
知道了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去玩游戏,那么我们就再来看看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一说解决问题,父母往往就认为应该是一种灵丹妙药般的存在,你说出来,我做一下,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而且,父母想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行为上的绝对消失。
如果父母的认知是这样的,那么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倾向于选择更严厉的控制的手段。
于是,会有父母要求孩子每天上交手机,却发现孩子会借用他人的手机。
有父母要求孩子不准玩手机,那孩子就来个绝食、跳楼的威胁。
父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温情牌,孩子就阳奉阴违,想各种方法与父母周旋。
人的行为可以被管束,但是他的思想是管束不了的。你可以利用你的权威角色来简单明确的要求孩子不能做某事,但是你永远都无法控制住他怎么想。
如果你认为,管制住了孩子的行为,同时也就影响到了他的思想,那就太不切实际了。
小说《一九八四》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假想的未来社会,独裁者为了追逐权力,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
但是即使每天都生活在恐怖中,生活在被生命被威胁的制度下,也依然有人前赴后继的想要冒生命危险来突破这层层思想控制,哪怕得到片刻自由。
小说非常残酷,但是道理很清楚,你控制得住人的行为,但是永远别妄图控制他的思想。
要干预孩子的行为,让他不做某事,就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此事很复杂,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那些所谓的管制方法,都是在你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下,用来约束的,而不是纠正行为的良药。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要改变孩子玩游戏这个行为,要从根本入手,从亲子关系的和谐入手,从滋养孩子的精神入手。
第一步,父母需要进行自我成长。这个自我成长的学习并不是指知识,而是指个人内在的自我的寻找和认识。
很多人已经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但是内在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这个孩子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能量来教育另外一个小孩呢?
父母只有自己先长大成人,才能成为孩子的稳定靠山,让孩子得以依靠,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有效引导。
第二步,父母要学习稳定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阅读、正念、冥想、练习传统武术、古琴、临摹字帖、画画等,进行内在的修养和沉静。
第三步,父母也要积极进行学习,更迭自己的认知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前两条,父母真正稳定下来,孩子是能感觉到的,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稳定联结,亲子关系如果一直处在游离的状态,父母自己还在向外抓取,没有稳定的内在,没有稳定的情绪,那就别奢望孩子能从游戏中走出来。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孩子的精神就会找到依靠,他会愿意配合父母进行行为的改正,并接受父母的引导。有智慧的成熟的父母,才能承担起引导孩子走出游戏,寻找正途的路上来。
因此,解决孩子手机游戏的问题,根本上,是要修炼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