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而活?这是一个人们亘古不变会追问的话题。自从有了自我的意识后,我也在不断的问自己这个问题,不同的成长阶段,回答不同。梳理一下,大概分成了三个时期:求学年代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失望;毕业之后是好好工作,让自己独立,让父母不再辛苦劳累,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渐渐的发现我的努力和父母的幸福指数没有太大的关系,爸爸妈妈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的经济收入根本不足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且他们对我的期待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只希望我身体健康,家庭合睦,生活幸福就好。
放下了这些自己给自己的担子,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间迷茫了。人,为什么而活?那段时间混混沌沌,每天像一个机器人,重复着忙碌而单调的生活,没有生机,甚至会抱怨生活,空气里充斥着烦躁。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感谢生命中贵人的眷顾,让我遇见了身心灵自我成长的一系列课程,才慢慢地、渐渐的有所领悟。人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了解自己、超越自己。虽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人生的宽度。当下的生活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造就的,一切皆由心生,无需抱怨。一个成熟的人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时,心静了,世界静了。
当看到书中开头提到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时,倍感亲切,不谋而合,有种相见恨晚遇知音的感觉,也殷切期待着后面一波波的共鸣。
读着读着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自己的觉悟远远不及作者的高度,有一部分是有共鸣的,有一部分是和自己的生活态度不太一致的。
赞同书中所说:思维方式决定了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同时也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正向的思维方式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有感恩心;有协调性,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正向的思维方式能够带给我们正向的力量,内心笃定,不被周围的负面信息干扰,专心手头的事情;正向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少一些抱怨,多一份静心;正向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充满感恩,内心喜悦,幸福自然而生。
赞同书中所说:对于工作,喜欢是最大的动力。因为喜欢小孩子,所以选择了这份教师的工作。工作后才发现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白天使,也有令人焦头烂额、行走在黑暗中的黑天使。因为喜欢,因为心疼,所以会主动去思考怎样才能让温暖的光,照亮他们的生活。因为喜欢,所以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是我工作最大的欣慰和动力。因为喜欢孩子们天真无邪、灿烂放肆的笑容,享受孩子们围在身边的满足,所以不觉得辛苦和劳累。
也非常赞同作者说的:人生的原则以单纯为好。单纯则简单,不复杂。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按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比如: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麻烦、待人要亲切……听起来很幼稚,都是幼儿园和小学教的东西,虽然正确,但似乎和这个社会有一些脱节,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恐怕会被认为不成熟,没有完全社会化。能遵循这些原则走到如此成功的地位,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确实有些难以置信。但“大道至简,大道归一”,依然相信,遵循正确规律的人能走的更远,遵循正确规律的事能做的更顺。
赞同喜悦要直率表露。作者这样说:“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的表达出来,不绕弯子,不装深沉。”“如果说感恩之心是幸福的源泉,那么率直之心可以说是进步之母。让自己不舒服的逆耳之言,照样认真倾听。如果自己有错,那么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立即纠正。率直之心,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双虚心聆听他们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其实仍然是做人要简单一些,单纯一些,真实一些。简单则容易满足,容易感恩,容易幸福。真实让我们不盲从,时刻保持清醒,不骄傲不自满,不迷茫。
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赞同的观点,比如,劳动能带给人特别的喜悦和快乐、以利他人度人心、在工作中要勤勉努力,不断精进等。但是也有一些观点是我觉得不能强求的。比如:“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何谓目标?我们可能会说,是做成功某一件事,月收入达到多少,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等,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目标,细节思考到位后,结果就一定会如我们所愿吗?过程是不是更值得回味和感受?这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吗?那“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的目的又是什么?“让自己死去时比活着时的灵魂更高贵吗?”听起来很励志,非常高大上,但一个“更”字就已经成为人生永远无法达到的终点。需要我们不断追求,向外索取,内心不得片刻安宁,因为永远不可能被满足,夸父追日最终累死了自己。任何形式的向外寻找,来满足自我的需要最终都会失败,即使被冠以高尚之名。我想这也是稻盛和夫老先生最终出家的原因,心中之结自己解不开,让佛陀来帮助自己。
生而为人,艰难不易。开心和快乐是对生活的馈赠,我们应该珍惜,好好享受;困难和挑战也是对生活的馈赠,是为了让我们不断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有能力享受每一个当下,有心胸接纳世间百态,最后悦纳生活,内心平和,时时幸福。所以,人生是一场遇见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的修行。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因心需,即使是造福他人的善举,也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为了让慈悲之心得以安慰。一切皆为了心静、心喜。
生活不仅只有做不完的工作和冷冰冰的目标,还有很多温暖的瞬间;生活除了忙碌之外,还可以偶尔无聊一下,静静地,什么都不做、或者晒晒太阳、或者看着孩子在身边嬉闹玩耍、或者两个人傻傻的对视而笑、一起做一顿饭、一家人围着饭桌说笑聊天、泡一次热水澡、一起相拥而眠……。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元的,选择是多元的,人的情感是丰富的。而非简单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一定要怎样。那是机器,那不是人。问问自己的内心,怎样让我最舒服,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生活也因不同而精彩。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些观点,自己的年龄和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和稻盛和夫老先生相比,高度也不及先生,期待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来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练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