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一大爱好就是抱着书看,小画书、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一本新书在手,便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看个没完没了。开饭了,妈妈喊我:过来吃饭。我回答的很快:嗯,好。答应的又快又好,身子却纹丝不动。直到老妈三番五次催促,话音里带了恼怒,才忙不叠地跑过去开吃。以至于老妈常常喊我:书呆子。
这样的读书爱好,一半来自天生,一半来自父亲刻苦读书背影的激励。寒冬腊月,窗外有呼啸的北风,父亲孜孜不倦地演算习题;炎炎夏日,高温蒸晒的人汗流浃背,在知了的声声鸣叫中,父亲穿着二股筋背心,专注地读书做笔记。幼年时这样的情景最是常见,习惯了看到,久之自然。
“知识改变命运!”是伴随父亲一生的座右铭。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孩子们学习要好。
小学升初中,我凭借高分,考上了当时的重点中学十五中。父亲高兴极了!平常父亲工作特别忙,又是搞技术的,难免给人不苟言笑之感。而那段时间,一贯严肃而瘦削的脸上,会时常浮现出笑容。父亲是为我自豪的。
那所重点中学在当时属于特别牛的一所,源于有一年高考,这所中学有一个高中毕业班,班里全体学生都分别考上了大学、大专、中专,成就了一段传颂一时的佳话。当时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小学毕业班老师嘴上:考上十五中,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在父亲开心的笑容里,小小年纪的我便不免自得起来。
偏偏上了初中,原本数学学得极好的我,不知怎么就是搞不懂函数,以及立体几何之类的。脑袋瓜子特别能装进去语文历史地理,却怎么也啃不动数理化。好在高二时分了文科班,每当文科项目成绩一公布,自豪。总成绩出来,排名会后移N个。参加高考,坚决不许父亲送我上考场,美其名曰承受不了那个压力。总算跌跌撞撞地考上一所中专学校,虽然地理位置遥远极了,但所学专业却是纯文科,不再和头痛的数理化打交道,也算是顺遂了一桩小心意。当时父亲一再问我:要不咱再补习一年,怎么也上个大学?!十七岁的我却是铁了心地不去补习,一门心思奔赴远方,找寻自己诗意的梦想。
后来,参加工作,结婚成家,伴随着孩子共同成长。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自己的父母渐渐老去。那一天,携李先生回娘家。在宿舍大门口,遇见父亲,说是去办公室有篇稿子要修改,便匆忙而去。不知为何,感觉父亲的脚步有些蹒跚,便立在大门口目送父亲的背影,眼睁睁看见父亲上台阶时绊了个趔趄,差一点摔倒,心疼痛起来,俩人急忙向前跑,父亲却已站稳了身子,自顾忙去了。留在脑海里的,那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疼父亲。
许多许多年,一直把父亲当作头顶的那片天,身躯伟岸,表情严肃,说话响当当。不承想岁月催人老,当父亲现出衰弱之态,才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岁月沧桑。
父亲的腿越来越不灵便,无奈之下,做了脊椎手术,脊椎骨上打了四颗钢钉。
有次和母亲聊天,才知道多年前,父亲在公路建设工地,遭遇了一场意外。在一个大风天气,吉普车翻了,滚了一圈又站住,父亲的腰当时就受到大的损伤,但仍然坚持在工地,解决各项技术难题。
在日渐老去的日子,因为腰部受伤,影响到腿的行走,令父亲吃了不少苦。
第二次感动于父亲的背影,是陪伴父母去济州岛旅游。那一年,父亲76岁,还十分健谈,是旅游团里年龄最大、人气最旺的老爷子;母亲66岁,话语已经明显地减少。那一日,俩个人手牵着手,顺着长长的台阶前行。我这个做女儿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亲亲的父母,不舍得移开。光影照着他们的后背,心中涌起万千感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莫过于此。
母亲动过三次大的手术后,愈来愈沉默。后来竟发展成老年认知障碍。晚年的老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方设法治好母亲的病。而这个病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属于世界性难题,被界定无法治愈。
父亲离世。整理书柜时,看到父亲各个时期的专业书,有许多都翻出了毛边。一摞又一摞的读书笔记,全都是父亲用功读书的印记。
父亲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一生,写成一部厚重的书。这本书已经画上句号,却留存给女儿读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