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看到太多的老同志,他们生活真的是太过于安逸,安逸到什么程度:一个星期不用去几次单位,即使去了,也是坐坐喝两杯茶就走了。有人去办事盖章还要看运气,跑了好多次才能遇上。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所看到的个别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工作人员,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都是以前通过当兵回来分配到基层单位的,在一个岗位呆得太久了,都不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做人做事一直保持着从前的模式,之前跟一乡镇合作征地项目,他们在内业计算土地面积的时候,跟我们这边年轻的工作人员争论,她们固执的认为5²=5*2,把我们吓得一跳,这几个内业组人员还辩解说她们算了那么多年都是这么算的。当我们极力反驳未果,连他们所里的所长都说我们错了,就是那么算的。没办法,只能找一个读过大学的有影响力的主任来判断,当主任站在正确的一面,反对她们的时候,她们终于默不作声了。
他们的确比企业的日子舒服得多,每天在一起没事就聊聊现在工资涨了多少,什么行业工资高,一致认为老师、公务员、银行人员工资最高的时候,当然他们是不羡慕的,因为就是其中一员,买了车买了房,每个月旱涝保收,干不干活都有那么高工资拿。于是,他们一致认为: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体制,当个老师,现在这边老师的工资比谁都高呢。
看着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天工作忙忙碌碌,却拿到比他们低很多的工资,他们就嗤嗤的叫嚷:哎,可惜了,这孩子那么高学历,那么好的师范大学,不当老师可惜了,白瞎了那么高的学历,赶紧去考个编制吧,哎,真是可惜了。
这就是三四线城市重视体制的原因,工资节节攀升,这更让那些什么都不会,却捧着个饭碗的人宁愿不做事也不做错事,因为做不做事都能拿到这份工资。
有次去政府办事,遇到个农村男子,正在与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交谈,农村男子大概是这位工作人员的小学同学,工作人员大概是初中毕业去当兵分配回来的,他得意的向农村男子炫耀他的工资:“保守估计,除去五险一金、年金等,到手工资有一万多。”农村男子听得瞪大眼睛,就问“你们一天啥都不干,也能领到那么高工资”,工作人员趾高气昂的说:当然。农村男子羡慕的看着,遗憾的称自己当初运气不好。
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家的税收那么高,是用来养闲人的么?为什么小城市公司企业发展不起来?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想法设法靠关系挤入编制?为什么拿了纳税人的钱却不给人好好办事?
要我说编制也应该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以基本工资为底薪,实行多劳多得绩效考核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不干事的人直接踢出体制外,让危机感随时伴随着工作人员,才有学习提升的动力。
走出体制,这些人几乎啥也不会干,打印不会、打字不会,做个文件更无从说起,种地、打工、公司人员,每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都会鼓励着人不懈努力奋斗,体制内也应该有危机感。能干事的人、有能力的人,加薪升职才是王道。不干事不做事的人连涨薪的资格都没有,这严格的制度下才会有更多干事的人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