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只是做了摄影和简书排版,文字作者为版纳报记者何茜茜)
在景洪市勐龙镇曼龙扣村曼飞龙村小组见到李见深时,他正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南恩家的作坊中制作傣陶,只见一块块泥土经过他灵巧的双手,不一会功夫就成为了一件件精巧的器皿。
作为今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第二届“陶艺之光”国际陶艺汇总策展人,李见深头衔和职务众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协会成员、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等。个人作品被世界众多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是中国当代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陶艺大家。尽管工作和职责繁多,但他认为自己的第一身份还是一个手艺人,每天不抽出点时间琢磨作品就会不习惯。
李见深与傣陶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当时他来到西双版纳的一些村寨调研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李见深认为,陶器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现代人能够和古人对话的载体。傣陶作为西双版纳文明的活化石,在形态、方式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表现在质朴的制陶方法与丰
富的低温器型,同时也为人们新的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提供了许多可能。它的意义远远不止是西双版纳的一个村寨,也不只是云南的、中国的,它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活化石。如今,艺术家需要做的,就是把傣陶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它和世界对话,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语言。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李见深将在本届“陶艺之光”国际陶艺汇中,利用影像、作品、展览、硏讨、展演等,从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方式去阐释傣陶这一传统手艺与文化的当代价值。李见深告诉记者,本届陶艺汇相比第一届在类型、规模、邀请嘉宾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将集结国际当代优秀的陶艺家与民间傣陶传人一起创作分享、学习提高,作品来自欧美、东亚、湄公河流域等,同时拍摄纪录片进行展映。期待通过静态展
示与动态影像结合、参与体验与艺术现场结合、学术研讨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陶艺文化魅力,进而推动傣陶产业创新发展。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李见深开始思考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陶的文化作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像长江、黄河、尼罗河一样,都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而傣陶是整个中国陶文化中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手艺之一。”李见深认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手艺文化需要有一个供大家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傣陶等手艺的发展。
社会节奏逐步加快、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当下,使许多传统手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李见深却对傣陶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相反手艺越
会有市场。因为当代人需要慢下来静下来,而做陶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休息。大城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陶吧、陶艺训练班,反映的正是陶艺在当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西双版纳要坚守住傣陶传统价值,多方面营造傣陶制作、学习、交流、展览的浓厚氛围。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大家对傣陶在意识观念上有一个提高和突破,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一定能够看到傣陶的身影。”李见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