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竹班微班会一)
心语本上,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求助",因为同学间言辞不当,发生两个人口角之争。距离事发过去一周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似乎有一种隔阂横在其中,互相"出言不逊"的一触即发。孩子想要化解这个矛盾,不想为此无心学习。
另外一件事情是一个学生嘲讽他人的成绩而不自知,还有一个因为编排他人绯闻而发生的争吵……
这几件事情都是因为"言语不当",但显然"嘴不能背锅",问题根源还是出现在"认识层面"。不懂的尊重他人,出问题没有"礼"字当前,激化矛盾后又无法收场。可是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这样呢?又为什么其他孩子不会这样呢?我觉得孩子对行为认知的层次不在一个维度,所以我想给孩子们讲一讲"人成长过程中如何从即兴走向理性"的过程。先拉平"认识",让以后处理矛盾的谈话有个"基准"位置。

我思考的许久,决定用"即兴"两个词来描述孩子们不计后果,只图眼前"快意"的行为。但即兴并不是贬义词,我只是想让学生更清晰认识它和"理性"直接的差别,或者说:"说话不过脑子与过脑子的区别"。
以下就是相关内容:

先从可爱的小宝贝儿的行为说起,现场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人是这样,说他人的事情,总愿意"津津乐道",殊不知,自己也是"局中人"。

我问:这个时期会有哪些矛盾呢?有没有争抢玩具的行为?或者不顾他人危险的动作?学生们纷纷回应说,有,我就经历过玩具被抢。面对我这个时候,孩子就应该从"自我立场"关注"他人感受"了。如果没有完成这个事情该有的"成长",那他将带着这样的行为方式进入小学了。

这个ppt一出来,学生从刚刚轻松的氛围进去了严肃状态。似乎感觉到崔老师开始批评咯。我确实用语气温和,却更加严肃地说:"这样的行为要改正的不仅是行为,更是认识。"

到了十几岁往上,那些打闹行为减少,但也不意味"伤害不在"、"危险不在"。反而,开始了深层次的"伤害"——语言伤害。

这些图片一出来,教室立马鸦雀无声了。我的语速也加快,声调提高了一点。显然,有些人已经在"对号入座"了。

最后我做了小结。对不良行为的评价点到为止,再多说就让气氛显得过于紧张。

.. 有了这个铺垫,课后我开始落实相关人员的"谈话教育"。微班会也就十几分钟,我并没有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只做了口头提醒。"有距"指的是不要进去他人"心理安全距离",八卦他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再熟识的人也要记得"不清楚的事情不要乱说"。
我今天把这个微班会记录下来,主要是给我的家长看。因为,我的家长们也可能出现因为预设不够,出现"即兴式"行为。
例如:孩子考试了,家长做好了"表扬"的准备,没有做好孩子"失利"的打算。成绩一出来,家长开始"即兴发挥"自己的情绪,不仅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反到让孩子消化家长的情绪,反向促进孩子出现逃避问题的心理。
例如:孩子作业没有完成或者没有跟上节奏,作业质量不高。接到老师反馈,家长并没有因为"信息更多更利于引导孩子",反到因为"信息更多"自己成了孩子"九九八十一难"的一难。家长最基本的立场应该是:帮助孩子适应节奏,体谅孩子。
例如:缺乏"距离感"。要么代劳了孩子该有的思考,急于求成,要么替学校老师"操心"教学。这些思维都是没有"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缘故。孩子的认识发展是有个科学逻辑的,需要一个过程。老师教学安排对个体虽然不完美,但是有利于整体发展。就好比:家长可以鼓励自己孩子考第一,但我认为老师就不可以。因为如论如何班级只有一个第一,而且永远有倒数第一。老师只能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考出水平。不然,老师鼓励面太小,打击面大大了。(虽然我也不赞同家长以名次期待孩子,但我觉得这个例子比较容易理解。)
我分享给家长我的观点,是因为我的学生都"捏在"他们的手里。希望进入三十岁后的家长们,要用更沉稳的情绪,更理性的思考去引导我的学生健康发展。
如果我们期待八岁孩子"不打人",十岁孩子"不骂人",十二岁孩子呢?我觉得应是"能助人"或者说有比较清晰的"利他精神"的外显。那么成年人呢?我觉得至少是"能容人",对于不同的声音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怀。此记,共勉!
(个人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