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我填了美院的摄影专业。在当时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因为爸爸是摄影师,才选择了这个专业。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缘分。其实当时我并不是很喜欢摄影这个职业,回想起来,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喜欢上摄影吧。
——泡芙与果冻
渊源
摄影的发展从十九世纪初至今,从针孔摄影(Pinhole)到今天的智能手机摄影,摄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倒是挺羡慕爸爸那个使用胶卷相机的时代:拍一张照片要思考好久。因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起,照片就无法更改了。相比现在数字摄影,我反而更喜欢以前毫无修饰的胶卷照片。还有那些曝光不够准确的,手工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
在我小的时候,爸爸是个摄影师,开着一个小的照相馆,专门拍摄身份证登记照。(以前办身份证,都是自己带黑白照片去派出所办理的)店面也就就几十平方米,前面一个收营台,台子上放一块玻璃,下面压着照片各个尺寸的价格表。在收营台的后面,有一块深红色的绒布帘子,拉开后面就是一个简单的影棚。影棚里有两盏像雨伞一样闪光灯,墙上背景布都是用夹子夹和图钉固定在墙上的。
拍摄登记照的相机是个老古董,是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木头盒子,用三脚架架着,上面盖着一块黑色遮光布。拍照时,就把头伸进布里。里面看到的影像是倒立的黑白负片,手动对好焦到按下快门要花上好几分钟。相机的快门是一个橄榄型的气囊,小时候一直觉得那是个很神奇的玩意儿。照片拍好了之后,爸爸就把底片盒取出来,拿进那个两三平方米,只够站一个人的“小黑屋”--暗房里。
暗房是全封闭的,不能透一点光。左上方有一个小小的暗红色灯泡,那是显影和定影完毕后才能打开的,也是屋子里唯一的光源。暗房有一个柜子拼起来的工作台,上面放着一些玻璃器皿、温度计、量杯和几个个放药水的冲洗盆。里面没有排风扇,那个时候更没有空调,空气根本不流通,所以暗房里总是弥漫着各种化学用品的味道。
我却很喜欢那个味道,还经常偷偷跑进去关上门,在里面摸索着,假装自己在跟爸爸一样冲洗照片。所以调皮捣蛋被关小黑屋什么的,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惩罚好么!哈哈(笑的像个200斤的孩子)
爸爸在暗房里,有时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要是在夏天,出来的时候衣服全都湿透了。我则有个很艰巨的任务——在暗房门口的小凳子上坐着,拿着小闹钟帮爸爸计时。因冲洗照片显影时,一点光都不能见。我随时给爸爸报现在的时间,他就能准确的知道什么时候该给照片定影了。我就这么安安静静坐在外面,看着秒针一格格跳动。
我觉得挺好奇,如果我不在家,妈妈也不在家,谁给爸爸看时间呢?是不是爸爸会把闹钟装进黑色的袋子里,再把头伸进去在里面打小手电筒看时间呢?脑海中想像各种画面。爸爸终于从暗房中走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的问出这个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后来爸爸告诉我,他是把闹钟贴着自己的耳朵,听秒针的滴答声来计时的。“那如果闹钟坏了,不转了呢?”,我的问题总是很多。爸爸笑着,“那我就摸着自己的胸口,听自己的心跳声来计时啊。” 听到这些,顿时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爸爸。
数码时代的到来
2004年,数码相机取代了家里的胶片相机,冲洗黑白相片片的那个“小黑屋”也不复存在了。大学时我们上了一堂暗房冲洗照片的课程,让我又想起童年那段与“小黑屋”的记忆。
暗房里弥漫着的,都是熟悉的味道。我们的暗房里有恒温水槽,排风扇一直开着保持着空气的流通,计时器来帮我们计时,药水都是现成的。想到爸爸以前的暗房如此简陋,药水都是自己用天平称药粉来配制的,却能冲洗出那么多精美的照片。
现在会冲洗照片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很多都是死钻工艺和手法,忽略了摄影本质的东西。暗房冲洗技术在亚当斯那时已经是顶峰了,工艺的东西不需要我们再去研究了。真正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我们要拍什么?为什么要拍?在思考什么?
现在有些所谓的“大师”,什么“著名摄影家”,都是顶着光环炫技、烧设备。实则脑袋空空,“玩”儿摄影却不“懂”摄影。我感觉自己大学四年也没拍多少满意作品,唯一得到的就是能分(yan)清(gao)好(shou)坏(di)的眼光了。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泡芙与果冻
http://mp.weixin.qq.com/s/TQhuTtXBeQifBjJIz-kZ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