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带孩子回老家,不是为送月饼,也不是聚餐,只是为了地里缺干活的。
想象中的回老家是睡到自然醒,院里晒着花生,芝麻,玉米,红薯,地里种着青菜,想吃就去地里转一圈摘满篮子,鸡圈里捡鸡蛋......这大概是很多中年心里的“归乡梦”。
现实情况是:
半个月来,一直下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等我到家时,地里的水已经积到脚脖,泥裹着玉米秸秆,花生秧泡在水里,像一群溺水的人,无力地趴着。
我穿上雨靴,脚一踩下去,一半雨靴“咕叽”一声,陷在地里,挪动都困难,花生刚冒出土的,有的已经发芽,白白嫩嫩的芽从果壳里钻出来,像是在泥水里喊救命。
一年的心血,打水漂!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朋友圈里总看到:城市卷不动,想回农村种地。或,等孩子上大学,回老家盖房子,种菜养鸡鸭,过田园生活。
城市的格子间像牢笼,通勤路上的拥堵让人窒息,房贷车贷物业水电费孩子辅导班兴趣班账单压得人喘不过气,最怕深夜接到电话。
似乎,农村成了一些中年人收中的解药--空气好,节奏慢,自给自足,亲情浓厚,仿佛回到生长的土地,就能生启人生。
可眼前这片花生地,像一面镜子,照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怀念的是滤镜过的画面,心中向往的景象:
夕阳下炊烟袅袅,院里晒着各种干菜,孩子三五成群树下玩
真实的农村是:
大旱时凌晨四点起来排队浇地,是三伏天钻在闷热的玉米地里拔草,是顶着太阳戴摘黄豆,一不小心被豆荚扎着手, 是背着20多斤的药桶顶着烈日打农药。
隔壁大爷蹲在地头,子女没回来,没法用机器收割,他看着地里叹气:老天爷不让收,啥法也没有。
我们向往的是农村的风景,而农民过的是农村生活。
“大不了回家种地,至少饿不着”。
算一笔账:
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靠天吃饭,价格随行情,机器收割贵,找人干活人工更贵,孩子上学,看病,人情往来,哪样能少?
城市的累是精神上的内耗,农村的苦是生存搏斗。
我们厌倦了前者,却未必能扛住后者。
泥水里折腾2天,每天累的倒头就睡,我忽然释怀了。
真正的归乡,不是物理上的搬回去,而是精神上的回归,身处高楼林立的城市,保持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用学到的知识经验,让自己在何时何地都能生存,渡已也渡人。
遇到逆境,能像花生一样,风雨中努力向下扎根,泥泞中守护自己的“田地”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脚下这一寸一寸的泥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