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初识《局外人》,是在一个电影日历的推荐上,看到说是加缪的成名作,开篇便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天,我的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
《局外人》荒诞的开头,让人一下子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不知道活着有何意义的人,他在母亲去世后的那天选择与情人偷情,他为了一个朋友撒谎,虽然他本身并不认为那个朋友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甚至不在乎有没有这个朋友,只是觉得他应该这样做以符合作为朋友身份的社会样式,就像网文《无限恐怖》中的没有情感全靠模拟人类情感来行事的楚轩一样,他通过表演着作为社会人的自己来进行生活,而他到底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谁也不知道。
还让人想起了卡夫卡,你去死吧!好,从楼上一跃而下,作者(卡夫卡)备注到,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可能对于敏感的人来说,生活确实是fuckly的强迫吧
看完《局外人》,不禁想起自己在高中的时候曾经苦思冥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时为了这个问题确实苦恼了半天,会经常一个人倚着栏杆埋头苦想,最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活着本身没有意义,存在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
加缪的《局外人》虽然荒诞并处处充满着虚无主义,但还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存在的意义,既然活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那存在本身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里感受到的:不去自杀就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
比较巧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紧接着看了两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和三块广告牌,因此放在了一起作为本次的读书笔记:
——————————————————————————————————————————————————————————
三块广告牌
三块广告牌里有这样的一群性格真实的人物群画:
一位为了女儿被奸杀而一直耿耿于怀的老妇,因为怨恨警局办事不利,租了三块广告牌嘲讽此事;
一个小镇中已经得了癌症的警局局长,在老妇的刺激下,不但没有责怪老妇,反而暗中帮助她向生活挑战;
一个虽然种族歧视,但是有警察梦想的汉子,在与老妇的不断嫌弃之后最终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队友;
一个在伊拉克退役,虽然不是凶犯,但是难保没有在伊拉克做下类似事情的退役军人;
一个与老妇经历失败婚姻的前任丈夫和他略微单纯的新女友;还有老妇的儿子与警长的妻子;
一个家长里短,略带冷漠而又真实朴素的小镇
都是如此特别的真实,个人的执念和执着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无力,而又充满着一线生机。
(乱入一下西部片里的黄金三镖客,因为感觉自己的介绍方式好像这种:一个好人,一个烂人,一个坏人~~~
法律,只是发达城市才有的东西。没有一定的人口密度,没有一定的经济发达程度,没有统一的权威,别谈法律~)
——————————————————————————————————————————————————————————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中处处可见《局外人》的影子,和三块广告牌相比显得不够真实,太过于麻木和自我抑郁:
在满洲里有一头大象,它就坐在地上。
这里看不到子女和父母的亲情,看不到纯粹的爱情,触目所及都是黑暗,除我之外,他人皆是地狱。
由于时间过长已经记不得细致的剧情,但是那种黑暗抑郁的风格还是难以忘记,也无怪该作的导演最后选择了电影中的跳楼自杀。也就是说他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里放一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片段:
习得性无助:因长期不可控的失败或惩罚等事件,导致重复做出习惯性的消极反应
当一个人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所有尝试均以反复的失败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最后精神支柱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倾向于放弃努力、接受命运的摆布、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重复做出习惯性的消极反应。严重的情况下会陷入绝境、无法自拔,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最终都认命了。
当能力撑不起野心的时候,所有的路都是弯路。
——————————————————————————————————————————————————————————
总而言之,从《局外人》这本小说出发,加上几部不同的现实主义电影,其实都触及到了一点:生命为何而活?人生苦难,生、老、病、死、伤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从大象席地而坐和三块广告牌中我看到了两个不同的回答。生命本无意义,为了存在而活,有的人不想再存在;有的人想要再折腾折腾,不想对生活讲和。
那么,朋友,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人,你不用再担心生活物资、别人的眼光,纯粹的作为一个个体而活着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样的生活?